祭祀不是迷信,而是为人之道
一段时期,祭祀被认为是迷信活动而被禁止,如今民间祭祀活动已经不同程度的得到恢复。一般认为祭祀源于崇拜,荀子认为祭祀就是为了表达人们的思想、情绪上对祖先神灵的思念仰慕之情。
荀子指出,忠臣孝子在兴高采烈团聚欢庆的时候,往往会思念亲人,内心情感的波动不免就会流露出来。但人们失去亲人以后产生的这种心情波动和抑郁情绪却不能有效地恰到好处地得到抒发和表达。
这种思念之情非常强烈,但又感觉空落落,失望的思想和情感没有途径可以得到满足,因为在正式的礼仪中是缺乏这样的安排。
古代圣王于是制定祭祀的礼仪,尊敬君长、亲近父母的心意就可以表达出来了。祭祀就是为了表达人们的思想、情绪上的思念仰慕之情。
祭祀要表达的是忠信愛敬,其礼节形式一定要热闹盛大,士君子能够娴熟的履行祭祀,百官把它作为自己的分内之事,百姓把它当成习俗。只有圣人懂得它的内涵。
因此,祭祀,对君子来说,是为人之道;对百姓来说,则是侍奉鬼神。
钟鼓管磐、琴瑟竽笙齐鸣,《韶》、《夏》、《护》、《武》、《沟》、《桓》、《箭》、《象》之乐,是君子用来表达喜乐情感波澜的礼仪形式。
穿丧服、拄丧杖、居陋屋、喝稀粥、席柴草、枕土块,是君子用来表达哀痛情感起伏的礼仪形式。
军队中有纪律法规,刑法有轻重等级,都与过失罪行相称,这是君子用来表达憎恶程度的礼法制度。
占卜算卦择定吉日,沐浴斋戒,打扫整饰庙坛,陈设席位,供奉祭品,向神灵祷告,好像祖先神灵真来赴宴一样。
每种祭品都取一点来奠祭死者,好像祖先神灵真的在品尝一样;不让司仪代为向受祭者举杯敬酒,而是主人亲自举杯敬酒,好像祖先神灵真的在喝酒一样;宾客离去,主人拜送,返回后换上丧服,就灵位而哭,就如同祖先神灵真的离去一样。
这些礼仪,那么悲哀,那么恭敬!这就是“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精神,祖先神灵虽然无形无状,但通过礼仪来表现我们的悲伤和恭敬,他们就是真实存在的。
在祭祀这一节,荀子仍然强调它的深刻内涵。祭祀不是迷信,不是装模作样,而是为人之道,是生者表达真情实感的一种方式。所以,祭祀的落脚点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