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十大原理解读
资源是有限的,不能满足所有人的希望。人类通过技术进步获得更多的资源,但永远跟不上人们欲望增长的速度。经济学研究更好的管理稀缺资源,获得更大的效用。
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比如时间金钱,可以用来做A或B。当然有人说可以同时做A和B,基本上来说,这是把时间金钱切割成很多份,就基本单位来说,还是只能用于一个方面的。消耗了就不再有。有舍才有得。究竟舍哪些,这是每个人的选择权衡。
社会面临在效率和平等之间的权衡取舍。
相对社会来说,个人的权衡取舍比较简单。社会的是个人的总和。权衡取舍相互之间冲突更大。除了扩大共识之外,很多时候要保底兜底,所以在设计政策时,目标往往不一致,甚至互相冲突。找到权衡取舍的平衡点更难。原因有时候是因为各群体表达观点维护各自利益的能力不一样,有的时候样本本身的代表性不够带来的信息隔离。我们讲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扩大建立共识,“到人民中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要降低样品偏差和信息隔离带来的负面影响。
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相对会计学中用价格来衡量成本,机会成本从个体的角度来考虑,强调了个体的实际情况的差异。我们是用自身的优势来生存。就算一无所有,最少没有包袱。这和人才的选用的“合适”标准类似,差了满足不了要求,好了必然面临很多其他诱惑,呆不长久。
理性人考虑边际量。
理性人通常比较边际利益和边际成本来做决策。成本不是平均支出分摊到每一个商品上,所以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有差异。就算价格在平均成本以下,只要在边际成本以上,卖出就同样有利可图(减少亏损),并且卖出越多,会更一步的降低平均成本,甚至带来盈利。对于生产来说,边际成本越低,越有价值。比如知识技术,小说,影视,音乐版权,边际成本特别低,有较大的价值。
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
取舍权衡的本质是比较成本和收益。激励会带来成本和收益的变化,有指挥棒的作用。通常有胡萝卜和大棒2个版本。不同人对不同事物的激励反应不同。反应大称弹性大。当然时间长短不同,弹性也有差异。
贸易可以使得每个人的都变得更好。
贸易的优势主要有三条。一是个体(个人或单个参与交易的集体)的自然禀赋不一样,通过选择比较优势的事情,可以提高总的社会福利。二是参与交易的个体均无比较优势,贸易分工也会促进效率的提升从而增加社会总福利。三是个体偏好存在,同一个商品和服务在不同的个体中有不一样的价值(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仅仅是交换本身也会促进社会总福利的提高。这里没有考虑交易成本的问题。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某些可以增加社会总福利的潜在交易不能形成。减低交易成本对国家来说是促进繁荣的机会,对公司和个体来说是扩大商业版图的机会。比如基础设施可以降低物流成本。制度保障是降低交易风险成本。各种市场的信息交换功能,降低交易成本。企业和个人的信用,减低交易风险和成本的。这些年流行的第三方支付就是通过第三方的信用担保来降低交易成本而有创造价值。
市场通常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
市场经济的优势是买卖的参与者比较多,一般能较好的反应供需的变化,较快达到成本与收益的平衡点。
政府有时可以改善市场结果。
市场不是万能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存在外部性,即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产生影响。比如污染和公共产品(所以我们需要环境部门减少企业对个人的损害,需要政府来提供公共产品)。另一方面是存在市场势力(指单个个体影响市场价格)。技术、资金、规模的门槛天然会减少竞争者的加入。所以公司不断开发新技术,扩大规模,宣传新的细分市场和品牌以期形成市场势力取得超额利润。
一国的生活水平取决于它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
单位劳动投入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越多。总的社会福利就越多。这是我们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建立良好的交易制度,提供规模化的生产的动力。当然物品和劳务的在国家、企业和个人之间的分配也会对生活水平有较大影响。比如税收本身就有损耗部分,财政支出在国防、教育、医疗的比率不同会对各人生活水平有不同影响。
当政府发行过多货币时,物价上升。
货币对应的是物品和劳务。当货币发行多,物价当然要涨。从短时间来说,谁先把钱花出去,谁受到的损失就少些。有人损失就有人占便宜。谁占便宜呢,借钱的占便宜。大头是国家(铸币税),小头是借钱的企业(高负债的房企为代表)。
社会面临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通货膨胀刺激消费,从而带动生产和投资,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减少了失业。
北海
2016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