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和尚启示录
现如今的电影市场。为了迎合大众口味的不断升级,可以说是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各种国产及进口商业大片,选择各种档期席卷国内各大影城。影视制作人运用高端技术,高额成本,给影迷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飨宴,饕餮大餐。
在这浩如烟海的各种题材影片中,总有一部被你视为典藏的精品,亦或说,每个影迷的内心当中,必有一部电影让他无法忘怀。
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81年,根据民间传说,创作了一部动画电影《三个和尚》,利用三个和尚因为挑水而引发的纠纷,极大的讽刺了“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社会反常现象。时长20分钟的电影没有一句对白,一把京胡运用各种腔调穿插其中,把三个和尚的内心活动、行为举止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短短20分钟的动画制作,无论是从创作立意上、讽刺深度上,还是幽默效果上,都把现今动辄上亿制作成本的所谓商业大片,狂甩了不知几条街的距离。
游方和尚甲是个快乐的僧人,他偶尔来到一座观音庙,观察到观音大士座前的羊脂玉净瓶里面的杨柳枝已经接近枯萎,遂激发了和尚甲的礼佛之心。看到庙里的水缸扁担水桶齐备,毫不犹豫的去山下河中挑水,并且把菩萨座前的玉净瓶灌满,杨柳枝如沐春风,获得新生。
此时,和尚甲心如明镜台,他的心灵是率真且平衡的。
然而,游方和尚乙的到来,打破了这种平衡。和尚甲的心里开始起了涟漪。和尚乙作为一名后来者,自愿承担了庙中挑水的重任。不得不说,开始他是情愿的。和尚甲窃喜,以主人自居,并不觉得由和尚乙单独承担挑水的义务有多不妥。时间久了,和尚乙心里的秤杆也倾斜了,于是,他提出了二人去抬水的要求。
两个人抬水是个不科学的方法。因为一个人挑水一圈儿可以挑两桶,而两个人抬水来回只能抬一桶,1+1小于1了,明显的事倍功半,极大的降低了“劳产率”。但是,为了平衡,他们宁愿如此。
抬水的路上,两个出家人各怀鬼胎,都偷偷的把水桶往对方那边挪,因为根据杠杆原理,动力臂越长越省功。看来俩和尚并不傻。像极了我们工作中的互相推诿,避重就轻。总之,俩和尚经过一番勾心斗角,终于用尺子量出了扁担的中点。这貌似科学的点子其实一点儿都不科学,即使水桶放到了扁担的中点,个矮的人还是吃亏的,因为重心,有垂直作用的原理,个高的和尚乙还是占了便宜。
俩和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一路争吵着,把水抬到了山上,只剩下半桶了。他们心中不愉快,敲打木鱼的节奏中都露出了杀气。本来应该与世无争的佛堂,出现了不和谐。
游方和尚丙的到来,让尴尬的气氛出现了转机。和尚丙是个大胖子,牛饮狂人。甲乙和尚二人,就是拼了命,喝水也喝不过和尚丙。利益的分配又出现了不均衡的因素,于是,索性他娘的谁也不肯去挑水了。
工作中所谓的“撂挑子”,大概其就是这么来的。
三个和尚独自趺坐,各怀心事。饿了,各自偷偷从怀里掏出个类似压缩饼干的玩意儿,费劲的咀嚼,拼命的吞咽。随后,一片“哏儿嘎”“哏儿嘎”响彻庙宇。
和尚们噎着了。
感谢那只偷食蜡烛的老鼠,它咬断了佛前的长明灯,瞬时间,庙堂里一片火海。
三个神情委顿的和尚小庙儿着火慌了神儿。摒弃前嫌,忘却旧怨。同心协力,挑水救火。体会到了“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道理。看来,有些时候,转机的确是伴随着危机而来的。“福兮祸之所倚”这句话也不是乱盖的。
三个和尚的故事由来已久,可以贯穿到历史上的每个朝代,也可以在每个人的身上找到这三个和尚的身影。大到国家社会,小到团体家庭,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存在“三个和尚”。三个和尚悄然作祟,潜移默化的左右我们的工作生活态度,助长了“等”“靠”的思想,制造着不和谐。于是,我们就把自己困在了“小我”的狭隘世界。
夜深人静,无心睡眠的假寐中,我们是否可以扪心自问:
“三个和尚,是否尚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