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是魔鬼之二
今日接女儿放假回家,一早赶到学校门口,已是人满为患,早已有老师出来帮忙维持秩序。在老师的再三要求下,家长们才陆续把出口让开。每次学校放假,都会拥堵,也早有了思想准备,堵车是必然,不堵车却成为偶然!当地流行一句话,在衡水,出门除了看天气预报,一定要了解有无学校放假,如遇学生放假,宁可主动绕行,也别心存侥幸!
今日照样远远的把车停在停车场,步行走过去。刚站住脚,只见前面吵吵闹闹,人群聚集,一个40多岁家长模样的中年男子和一个十八九岁学生模样的男生相互推搡起来。双方都很激动,骂骂咧咧,样子很失控。从他们谩骂声中,获悉是大家在后退让道时,中年男子推了一下这个男生,男生十分生气,骂了对方“眼瞎”,对方顿时被激怒“臭小子,还想打我不成”由此引起争执,以至于动手 打人,被在场的家长和老师拦住了。两分钟之内,便开始有学生依次走出校门,刚刚的一激烈的争吵便消失在人群中。同样的一副画面出现在我的脑子里,和上个月在爱特购物广场看到的那一幕是一样的!同样起事是因相互间无意中推拉了一下,却成了有意的 “碰瓷找事”,弄得彼此不欢而散,影响了彼此接孩子的心情!冲动是魔鬼,暂不去讨论各自情绪背后的意义,更多是让我们看到非语言沟通即身体语言在人际交流沟通中的作用和功能。
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形式(摘自《社会心理学》沟通与人际关系)。主要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针对以上两种社会现象,在这短暂的两分钟之内,交流的最大信息量基本上都是非语言沟通,即身体语言沟通。我们知道身体语言包括目光与面部表情、身体运动与触摸,人际距离等。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身体语言沟通方式,其他语言沟通也与目光接触有关。人际沟通如果缺乏目光接触,那么就会成为一种令人不悦的困难过程,尤其背对对方,哪来的目光接触啊。当然长时间的凝视和“盯人”,也会让对方感到压力和不舒服。一般情况下,人们的目光与面部表情是一致的,均与其内在心态相对应。
其次是身体运动与触摸:其中手势语占有重要位置,正常情况下,个体都会用手势来表达态度和情感,比如:摆手,表示制止和否认;双手外推,表示拒绝;双臂外展,表示阻拦;搓手、拽衣领,表示紧张;拍头,表示自责等。殊不知指指点点已预示着指责、贬低、辱骂,可对方还一头雾水呢,信息不对称,严重不对称!相互猜疑,哪有信任!
在人际沟通和交往时,个体身体之间的空间距离也应因关系不同距离也相应的不同。美国学者霍尔研究发现,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有不同的人际距离:正式场合或其他公共场合沟通时的人际距离为12-25英尺;彼此认识的人之间的交往即社交距离为4-12英尺;朋友之间的交往距离即个人距离为1.5-4英尺;亲密距离为0-18英寸,即亲人、夫妻之间沟通和交往的距离。像这样的境遇,如此拥挤哪里还有个人空间和距离!界限被侵,警觉性自然要比往常要高几倍啊!
我们时时刻刻需要与人交往和沟通,包括亲人、家人以及同事朋友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重要的是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认识的不认识的,见过面的或未见过面的,沟通和交流是不可避免的,每个人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信仰以及性格脾气,语言交流很重要,而身体语言在我们不知不觉中也传递了一种重要的信息、情感、态度,除了解身体语言表达的丰富意义外,正确解读对方的身体语言也很必要。人际沟通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更重要的是你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