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读书笔记——《把时间当作朋友》

2019-02-04  本文已影响0人  13351

“一方面是自己的无限欲望,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满意度的不断下降——这就是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出路肯定存在,但这出路只有一个起点——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摘录来自-《把时间当作朋友》李笑来-此材料受版权保护。

这次用知识创造的方式来读了这本书,先是快速地通读。不过这里面有几个有意思的要点特此拆出来说清楚。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它“提倡时间不可管理”,它让我们“当心成功学”。

它出版一年重印8次,有的书店不知道怎么给它归类,开了一个新门类“个人成长”,空荡的架上唯此一本书。

第二章:现实

“包括“速成绝无可能”、“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完美永不存在”、“未知永远存在”、“现状无法马上摆脱”,都既清楚又简单,你必须要接受——不仅要接受,还要牢记;不仅要牢记,还要坚信,不容半点动摇”

摘录来自-《把时间当作朋友》李笑来-此材料受版权保护。

这篇文章就组织以下的要点简单说说:

速成绝无可能

把时间当作朋友

只有付出才有收获

完美永不存在

未知永远存在

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速成绝无可能

一方面的原因是我们不太现实,心智不成熟的人的特征很多,但是最大的特征是他们会经常想“我要……”但是却不去想自己能不能够到这些东西,怎样去够到这些东西。

这么做的后果就是这个也没做好,那个也没做好。到时间的某一刻,他们会突然发出惊呼:已经没有时间了!

这时变得更浮躁,更浮躁反而更做不好事情,反过来人更浮躁!

心理学家研究过社会各个阶层人们的自我满意程度:呈现U型曲线,从15岁开始个人满意程度下降,到35岁左右降到谷底,在45岁过后才开始上扬。

到了45岁过后这个普通人开始坦然的阶段,也是认识到了自己根本没办法管理时间,需要管理的是自己的心。

这个阶段花费了普通人30年的时间。

这是多么大的浪费,如果年轻人能够尽早认识到“踏实做事,积累过后总会有机会”这样老生常谈的信念就不会走这么大的弯路。

把时间当作朋友

除了踏实做事以外,获得成功可以这么定义:用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情并且在最后期限之前漂亮完成。

大部分时间管理技巧只能是花拳绣腿,简单朴素的道理“现实只能接受”往往是最有用的。

正确的方法还待下一章中讨论,什么是正确的事情?假如做了错误的事情,效率越高,结果越糟。那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是错误的事情:看它是否现实。

比如你是一个很喜欢唱歌的普通学生,你的梦想就是一把吉他走遍天涯。那我们有几个问题要解决,你的路费怎么解决?你要去哪里?你的歌声在世界上能不能排上位置?

这样的事情显然以你现在的的能力来说不现实,因为你现在够不到它。更现实一点的想法是怎样在酒吧谋生或者获得更好的技能。

“披头士乐队往往被认为是“再看看另一个领域的例子。披头士乐队似乎是于1964年在爱德·沙利文秀登台后突然火爆起来并成为第一乐队的,但他们其实从1957年就开始在利物浦、汉堡等地的小型俱乐部表演了。虽然他们很早就显现出了强大的吸引力,但对他们的成功具有决定意义的作品《佩珀中士(Sgt.Peppers)》也是1967年才发行的。”

摘录来自-《把时间当作朋友》李笑来-此材料受版权保护。

只要找到了目标,我们把它和

速成绝无可能、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完美永不存在、未知永远存在、现状无法马上摆脱、把时间当作朋友

这几条老生常谈作比较,就可以发现他们是否现实,如果现实就是值得做的事情,然后用正确的方式去追求它,你会至少取得一些成就的。

只有付出才有收获

用你拥有的东西:物质非物质的,去交换你想要的东西。检视获得想要的高级东西所必须的支撑东西。

跟我前面在 “我如何摆脱了迷茫,并画出了我的航海图”中提到的梦想金字塔方法是帮忙理清楚“想要的”当中的高级、中级、和基础的方法。

结合李老师的这个书看来,“我要的”最好就定一个不长不短的时期,比如三年。

因为一旦我们冷静下来认清现实就会发现执行比计划重要,而计划最好简单但是也必须完成支撑结构让它能够落地。

如果你想成为医生,必须要去医学院。如果你想成为工程师,你必须要想办法学习工程师用的那套东西并且在工作中学习。

完美永不存在

这跟我们有什么关系?

我们拖延的时候有一种原因不是因为害怕做事情,而是害怕做不好事情。害怕事情的复杂带来的做不好,进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而现实中越是没有能力的人越害怕做事情,越理想主义越是制造麻烦。这就好比完全不了解你方业务的客户往往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的原因——因为他们就没有经历过,哪知道做事情有这么完美?

有时有人甚至把完美作为借口:“做不到的事情我不做!”,可能这是装出来的,但是人很有趣,装得久了,久而久之自己可能就相信了。进而影响自己一生。

那些人说的“做不好”实际上是不能“一下子做好”,而恰恰并不是所有事都能“一下子做好的”,他们从“不做做不好的事”变成“无所事事”,最后还要打肿脸充胖子:“我没什么好后悔的”

未知永远存在

很常见的例子可以放到我们小时候来看,我们小时候会讨厌上学,因为上学占用了我们玩耍的时间!

也许爸爸妈妈告诉过你,小时候不好好学习,长大了找不到工作。但是你对这样的老生常谈已经腻歪了。不过你可没办法否定,基础教育时的学霸,就是比你有出路,就是比你有更好的机会,而这一切的一切怎么可能是初中或高中时期的你能想明白的? 我们为了进步,必须忍受一定的未知,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是如果是正确的事情就要踏实做好,以后你会有更大的机会

拿大学英语四六级来说,我们学英语要看懂文章,首先要过单词关,学完单词还不行,还要把语法理顺了,有了语法还是不懂句子,还需要广泛的看一些相关的文章。

而这一切你如果在初中英语课堂上认真学习了,你的单词不可能有问题,如果你在高中英语课堂上认真学习了,你的语法一定过硬。

初中和高中时候的你,不也要忍受英语无用论的未知吗?

改变并不难,从承认现实开始,踏实地慢慢进步,不要急于求成,积累。

“一个相对有效的策略是:当有问题解决不了时,可以先把它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注意,一定要把它们记下来。

很多人没有记录的习惯,以至出现曾经因为思考(疑问就是思考的起点)后“忘了”而失去获得答案机会的情况。继续前行,并不意味着忽略这些问题,因为它们已被记下来了。而又因为它们被记了下来,所以可以在以后拿出来重新审视,不一定当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因为什么由头,它们之中的一部分就突然有了清楚的解决方案。当然,可能性最大的原因只有一个——你“一直在前行,你一直在积累,你一直在成长。所以,到有了答案的那一刻,你不再是当初无能为力的你,你已经重生。”

摘录来自-《把时间当作朋友》李笑来-此材料受版权保护。

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打个简单的例子

有很多人说自己对商科感兴趣,也有人说自己对学投资很感兴趣。事实是他们由衷的认为吗?这是不是环境灌输给他们的?

打开报纸,首页总是政要,这些人凭直觉就觉得自己的前途跟这无关,再往后看,娱乐人物,这些人又凭直觉觉得这跟自己的前途无关,再往后看是商界名流,这些人终于看到一些自己能够效仿的对象,一个念头就蹦了出来“我要从商……”

结果这倒好,春晚又把

这种被绑架的理想让你完全不知道,你为什么要坚持这样的信念?

而我前面的《我如何画出了我的航海图》当中,介绍了一种帮你去看看这大千世界的方法,所以放下那份新闻。翻一下感兴趣的书,可以是科普,看一下有没有真让你感兴趣的方向。

越是不满现状,摆脱的欲望就越强烈。这种欲望最终会让人迷失。在一个岗位上却心在他处,这样带来的只是时间和精力的空耗。

“对现状不满、急于摆脱现状,是人们常常不知不觉落入的陷阱(尽管偶尔这也是少数人真正的动力)。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觉得苦(这会让人忍不住顾影自怜,浪费精力与时间),而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这些年我遇到的几乎所有优秀的年轻人都有这样的特征:他们很少对现状不满(可能是他们的优秀使他们难以觉得不满吧),他们热爱自己的生活,他们相对更不在意外界的影响,他们更专注于做事而心无旁骛,他们身处良性循环之中,当然,他们也因此每时每刻都在进步。”

摘录来自-《把时间当作朋友》李笑来-此材料受版权保护。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