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解体:当社会阶层形成平行阶层
最近看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社会调查著作,叫《反社会的人》,副标题是“上层阶级与下层阶级是如何搞垮德国,而谁又在从中获利”,具有浓厚的阴谋论味道。作者是德国一名女记者瓦尔特·伍伦韦伯,她从社会阶层出发考察德国社会,在积累大量统计数据、官方调查和私人调研的基础上,得出了惊世骇俗的结论:德国社会正在解体,而罪魁祸首是最上层的富人阶层和最下层穷人!2012年,此书一经出版,就在德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激烈的讨论。
关键词:社会解体;平行阶层;社会流动性
众所周知,德国是福利制度非常完备的国家,各种救济补助、福利补贴、惠民政策等等都让我们羡慕不已。在德国,只要国民的收入水平低于平均收入的60%就会人判定为穷人,人均月收入大概低于1035欧元的样子,这相当于人民币7000元左右。而这样的收入在我们国内,虽然不算是很高的收入,那至少也算是相当不错的收入了,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在2000-3000的工资线上挣扎呢。德国福利之高,简直穷人不像穷人,反而像富翁。你看,在我们传统的思想观念里,穷人应该都是衣衫褴褛、瘦骨嶙峋、三餐露宿、食不果腹的,再看看德国的穷人,车子房子票子应有尽有,家里冰箱、彩电、空调等等电器应有尽有,手里还玩着最新的电子产品,用着昂贵的奢侈品,一天可以无所事事,根本不用工作。因为有高福利救济,德国的穷人,只要管好自己的生活就行了,不断满足种种需要就OK了。
富人,在我们看来,他们可能都有属于自己的标配。比如:名下拥有许多座豪宅,许多辆豪车,还有金山银山满地堆,衣着华贵,身份显赫,挥金如土……但德国的富人却异常低调,穿着朴实无华,从不炫耀财富,甚至禁止别人说他有钱,连院子里的篱笆都不上漆,走在路上可能还会被当成穷人,成为被施舍的对象!他们的财富来源是金融行业,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通,寻找利益最大化的投资地点,不断钱生钱生钱生钱……所以他们的生活基本上就和依靠福利生活的穷人不相干,而穷人们不用工作就能好好生活,只要满足于自己的小小愿望就行了。这样两个不相干,没有利益联结的阶层就形成了各自的平行阶层。
德国的福利行业是私人的,政府拨款,私企寻找客户,也就是寻找穷人。德国的穷人越来越多,福利行业也就越来越发展壮大,政府的投入也就越来越多。福利制度发展至今一百多年,福利产业已经成为德国第一大产业,200万的雇佣员工,全国10万个分支机构,几乎是无处不在。人的惰性,使人天生喜欢安逸,喜欢享受,而福利政策和私企外包更是纵容了这种趋势的发展,需要救济的人群日益壮大。被圈养起来的这群人,越来越习惯于福利社会的生活方式,好逸恶劳、不思进取,天理常伦般享受社会利益,丝毫不用背负国家责任感。富人们则依靠政策上的便利,不再以创造实业作为发家致富的途径,而是依靠金融投资,资本飞往国外,利用资本市场不劳而获。这样的两个群体,彼此之间已经毫无利益关系,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全然不同,相互之间也根本不能理解,而且他们对于国家、社会、民族的认同感下滑了。社会解体,遂成难以避免之势。
这个问题的根源应该在于社会的流动性被固化了。上层没有考虑到为下层提供上升的空间,只是一味细致入微地满足下层的需要和要求,当他们的物质和资金被满足了之后,就失去了改变自己生活的渴望,没有想法,对生活自然就会失去热情,失去目标,失去行动力。富人们已经不再从事生产劳动,依靠资本运作积累财富,逐渐脱离了社会,也不用再背负什么社会责任。如果有人想要帮助社会摆脱这种困境,就得向庞大的社会福利制度下手,而这必然会导致200万雇员以及千千万万“穷人”的激烈反对。
看到这本书,我想起了三年前看的《德国:一个超级明星的衰落》,同样也讲到了德国福利社会带来的巨大负担,以及制度束缚、人才和科研下滑等导致“德国时代的终结”。或许不用过于乐观,也不要过于悲观才是比较正确的对待态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