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成瘾”是病吗?

2018-06-26  本文已影响0人  心猫

世界卫生组织于6月18日发布的第11版《国际疾病分类》中,加入了“游戏成瘾”(gaming disorder),并将其列入精神疾病,称通知世界各国政府,将游戏成瘾纳入医疗体系。《人民日报》官方微博也以《世卫组织:明天起,游戏成瘾被正式列入精神疾病》为题进行了转发。

世卫组织的这一举动宛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令原本就已经质疑声四起的游戏陷入更大的舆论危机。

支持方认为,这对迅速判定游戏上瘾至关重要,因为玩游戏上瘾的通常是青少年,不会主动寻求医疗帮助;更有甚者,即那些本就不支持孩子玩游戏的家长们为这项举措拍手叫好,认为这给他们以后理直气壮没收孩子的电脑有了更好的理由。

但你是否真的了解,什么是“游戏成瘾”?

随着国内游戏企业的发展,手游开始真正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越来越多低龄段的孩子开始使用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进行网上冲浪。“王者荣耀”,相信大家都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这项以操作简单和外形精美的手游迅速占领了市场,无孔不入青少年们的生活,成为最令家长头痛的GPA杀手之一。

杭州13岁的学生张林和父亲在家中吃饭,期间,张父教训了他几句“少玩王者荣耀”,张林突然从家冲到了天台上,父亲紧跟上楼,谁知张林在看了父亲一眼后直接一跃而下。张父吓得双腿发软,急忙跑到一楼,听见摔伤的张林自言自语了一句,“怎么不会飞啊?”事后张父推测,估计是游戏里的哪个角色让张林犯了浑。

其实游戏低龄化最让家长担忧的,是给他们心智尚且不成熟的孩子造成不良影响。十几岁的孩子,三观尚未完全建立,更别提有些还在念小学、初中,当他们的视线被游戏吸引,就少了原本用来探索世界的时间。那么遇到孩子过于沉迷游戏,甚至不写作业将时间消耗在游戏软件上,或者对周遭的事充耳不闻,一回家直奔电脑的情况该怎么办?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游戏为什么会对孩子产生这么大的吸引力。德国诗人和剧作家席勒认为,“人类在生活中要受到精神与物质的双重束缚,在这些束缚中就失去了理想和自由。于是人们会用剩余的精神创造一个自由的世界,它就是游戏。这种创造活动,产生于人类的本能。”

简而言之,游戏就是现实中被压抑或现实中实现不了的欲望的释放。当青少年的学习压力过大,或是在学校受到老师批评和同学孤立,如果没有好的方式予以排解,更容易对游戏产生依恋情绪,因为他们可以在游戏中获得在现实中无法取得的成就感。

15岁的学生吴翔自从家里开了个游戏室,他就迷恋上了网络游戏。本就在班中学习不是很好的他,更是因为游戏成瘾成绩一落千丈。由于吴翔父母工作忙,基本没时间照顾孩子,都是交由爷爷奶奶管。老人非常溺爱这个孙子,一切由着他的性子。时间长了以后,父母的管教他只当耳旁风,常常因为翘课去网吧遭到老师的告状。

那么面对游戏成瘾,最好的解决办法究竟是什么?其实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家长多腾出一些时间,和孩子多沟通、对他们进行适当的疏导,或是带他们进行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活动,让他们和大自然多接触、亲近,也能对转移他们在游戏上的注意力起到良好疗效。

首先让孩子照照镜子,让他们在视觉上察觉到玩游戏给身体带来的负面影响。多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父母不要包办家中的一切家务,让孩子多进行扫地、叠被、铺床等对他们没有危险性的劳动。每天控制孩子的上网时间,甚至可以带着孩子一起上网,让他们了解到网络除了游戏外还有很多用途——可以看书、查资料、欣赏音乐等。

上海某私立小学的家长李星妈妈透露,孩子每次游戏瘾上来,央求开电脑时她就会想些别的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她会让李星的姐姐带着李星下五子棋,很快孩子的注意力就被转移走,全身心投入到和姐姐的对弈中。有时她会带孩子去公园散步,或是去宠物店,和会跑会跳的小动物们接触。实际上这个年龄的孩子都处于看世界阶段,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要远超于对游戏的热情,有时他们热爱游戏只是因为无聊时手边正好有个电脑而已。

当孩子出现“游戏障碍”的早期临床表现,即游戏时间不断延长,出现记忆力、注意力下降,渴望上网、精神上产生依赖时,家长应即时警惕,对孩子的上网时间予以控制。可以和孩子协商,但切不可听之任之。多了解孩子,多培养他在其他方面的兴趣发展。一来可以多学点东西,二来可以远离网络。

当孩子出现严重的“成瘾”表现,出现体重减轻、憔悴,每天连续上网;一旦停止游戏,就出现戒断综合症。家长干涉无效后,应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在医生的协调下,让孩子意识到成瘾对身体以及心理带来的危害。同时给他们一个自由表达的环境,真正站在公平的角度分析评价游戏,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戒除网瘾。

 --end--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