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从咀嚼现实到艺术的升华
每个人生来和走过的历程,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现实,这也是作家创作出发的基点和源泉,路遥写不出《老人与海》,海明威也写不出《人生》;莫言写不出《哈姆雷特》,莎士比亚也写不出《丰乳肥臀》。但是,所有的作家,最终都很好地将自己的现实生活升华到了艺术的高度,如果为文者不能实现这一点,作品只能算是半成品。我们看到不少写作者的作品文字优美,功底深厚,但最终却未能取得成功,究其原因,就是升华出了问题。
所以,立志成为作家的写友,务必需要不断地咀嚼熟悉的现实生活,并从中汲取有用的营养,而且这种咀嚼,甚至需要多次,时间跨度甚至可能是一生,直至从现实中榨出最后一滴精华。譬如陈忠实先生在咀嚼出《白鹿原》之前,已经对自己熟知的生活进行了挤压,写出了短篇小说《蓝袍先生》《舔碗》等,后来随着个人思想深度的提高,他又从中咀嚼出了《白鹿原》,使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最终完成了艺术的升华。路遥也是如此,在咀嚼出《平凡的世界》之前,就已经从现实生活中挤压出了《人生》,而在更早之前,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咀嚼青涩的《在新生活面前》、《姐姐》等作品,从这些艺术成就由低到高一脉相承的作品中,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作家对生活的咀嚼需要多次,才能逐渐达到艺术上的真正升华。
而这种咀嚼,甚至无关生活的广度。有的写作者会抱怨没有见多识广的阅历,所以未能写出有力的作品。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余秀华的诗: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告诉你一颗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我爱你》),如果没有作者简介,我们很难将这样的一首诗,与一位整日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农妇联系起来,是的,就是这样一位脑瘫的农村妇女,从未远行的女人,竟然写出了如此有深度的作品,实现了现实到艺术的升华,而在这个过程中,余诗人又对生活进行了怎样艰难的咀嚼?
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中,有的甚至终身“囚禁”于狭小的地域中,可他们的思想,却没有被他们的眼睛所禁锢,用自己的内心和灵魂,一边边地咀嚼着有限的阅历和现实,从而让读者从一滴水中看到了太阳的光芒,从立锥之地感受到了宇宙苍生,他们对现实的咀嚼到了残渣都不剩的程度,如此的作品,怎能不让世人惊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