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的历史记忆
中国是钟的故乡。流传至今难以尽数的古铜钟作为中国 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古老、优美、伟大的中华文 化的灿烂多彩。 早在原始社会,作为礼器的钟就出现了,多以木制,或以竹制,或以陶制,是一种简单的打击乐器。随着青铜文化 的开始,在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钟。是宗庙及宴会时的乐器。 钟最早是统治阶级王权的象征,“钟鸣鼎食”就是权势地位的 标志。同时钟也是人们心目中崇高、公正、贤明的象征。自佛教传人中国始,铜钟就逐渐成为佛教寺院中不可缺 少的法器之一。铜钟发音洪亮而悠扬,梵宫仙殿,钟声启圣 谒者之诚,幽起鬼神之敬。因此,名刹宝寺皆有钟。当暮霭 渐合,寺院庙堂钟声回荡,木鱼橐橐,与僧尼诵经声融为一 体,增添了佛教寺院特有的清净、神圣的气氛。唐代诗人张继写了一首《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楓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一千古绝句,描绘了寺院在钟声中的庄严、肃穆和神 秘的气氛。杭州西湖十景之九的“南屏晚钟”,是指净慈寺傍晚的 钟声,与满山岚翠,秀色可餐的南屏山之景称胜西湖之上的 景象。引来无数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北宋画家张择端曾经画 过《南屏晚钟图》,被记载于明人《天水冰山录》中。北京大钟寺体现了佛教寺院与钟的密切历史渊源。大钟 寺曾是清朝皇帝祈雨的地方,清雍正十一年( 1733)下令建 造。乾隆八年(1743),将明代永乐大钟从万寿寺移至寺内。 寺内大钟原名为华严钟,通高6.75米,外径3.3米,重约46.5 吨,不但是中国佛教寺院最大的钟,而且也是我国历史上无与伦比的巨钟,有“钟王”之称,世界罕见。大钟铸造精致,造 型奇特,铜质乌亮美观,轻击钟声圆润深沉,重击浑厚洪亮,尾音长达2分钟以上,远达18 ~ 40公里。钟内外铸满佛教经咒17种,总计22.7万余字,内容 为以永乐帝御制的《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神僧名》为主 的8种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