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的勇气

2022-09-29  本文已影响0人  燕纪事

看过《活在当下的勇气》后,便把接纳的力量换成接纳的勇气。勇气是每个人可感的,它带出来的是自然而然的力量。

“接纳”是什么,为什么要接纳?怎么表达接纳?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生命的价值在于体验。只有体验过接纳,咀嚼过其中滋味后,我们才会想把这份美好传递出去。接纳,它不是接受。它是“允许”,允许你作为客体的身份,以你那独特的结构存在于我的内在。我可以不接受不支持你的想法做法,但是允许。有点像“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自由”。当情绪失控,对孩子吼叫时,丈夫的允许(没有批判和指责),让我在较短时间里平复,安定自己;当肆意煲剧,话不说活不干的饭不吃一整天,婆婆用给我倒粥的动作,立马把我拉回正轨;当我哭哭啼啼诉说自己的脆弱,学长无声地倾听,时时表示的理解,也让我很快找到坚强的路径。这些都是“允许”在我身上发生的小事。没有大道理的说教,却能够让人思改正,激发内在改变的勇气和力量。推己及人,当面对同样需要接纳的人事时,首先我知道他们需要被接纳。

不接纳,意味着从己的价值判断出发去评判和指责,并妄想通过这种方式让对方发生改变,使之符合自己的价值标准。结果我们把伸出的“指责”的手,把对方越推越远,破坏了关系,彼此开始苦不堪言。这种情形常发生在彼此具有权威关系的人群中。父母之于孩子是这样,领导之于下属也这样。关系被破坏,改变这个事遥不可及。还可能让对方破罐子破摔,反正在你眼里我一文不值,不如就那样吧。这样,更是影响了个体的存在感,价值感。

从这个“不接纳”的影响看,接纳也是必须啊!个体的性格,成长经历不同,我们的价值判断本就有差异,接纳是你好我好的理想局面。在奇葩说有“父母观念过时,固执己见时,我们该闭嘴还是battle”的辩题,当时想不管是闭嘴还是争论都解决不到问题,不如求同存异,心平气和彼此去看看各自的观念,收获更多元的观念活法不也很好吗?之后,我们再来谈谈事情。

做到“接纳”,首先要勇于解离自己,质疑自己。自己的观念或许过时而且还不正确是吧?对孩子的不接纳,无非是我们被自己放大的恐惧焦虑所主导,孩子一天不去上学就会厌学,孩子看一天电视就会近视,孩子一天晚睡就会发育不好……真的是这样吗?自己的成长有没这样的“不乖”时刻,今天我活得还好吧?也许孩子体验居家、晚睡、看电视后便会爱上学校,爱上早睡也不一定哦!所以勇于跟自己的观念进行battle是很重要的一步。

第二步是接纳自己的反应。事情发生了,思考怎么解决是关键。懊悔内疚除了增加内耗,一无是处。走出“吼叫”后遗症,接纳自己,才给内心灌满爱的能量。这时我们会接收到来自自己给的爱,平和喜悦。走出“我不舒服”是没活在当下的评判,我允许自己在不舒服中呆一会,拥抱自己,休息一下。

第三步,接纳对方。确定自己不带情绪,真心想解决问题的心态,我们开始交流沟通。“我看见”,如其所是。“我感受”直接述情。“我希望”,真我表达。若他人还是不过来,那就安心接受“求同存异”吧!在这之前请给他多点时间。我们接纳了,等待的勇气也该给到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