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天说地散文特辑芳草集

读书笔记(59)

2024-01-22  本文已影响0人  一阅

      现在的时光流逝太快,人,感觉也老得很快。少年很快成为青年,青年很快进入中年,中年离老去还远吗?所以中年危机,一直是今年的热门话题。

      从“1988的中年女子”,“34岁老来得子”到“保温杯泡枸杞”,再到“人到中年 职场半坡”,中年危机弥漫网络。如果说关于“1988年的中年女子”和“保温杯”的讨论更多是调侃、自嘲和不甘,那么关于职场中年危机的讨论则显得悲情而严肃。一些人突然发现,未来40岁失业比实现财务自由的可能性高;“中年危机”不仅是心理问题,也是社会进步的副产品。

      “分析心理学”的奠基者荣格,把人类35岁-40岁之后的阶段定义为“中年时期”,不过“中年危机”作为一个社会心理学上的概念,年龄的划分从来不是机械、固定的。它描述的是一种状态——“你所拥有的一切,家庭、工作、财富,看似美好坚固,但你已有些力不从心;你怀疑人生前半场的意义,却得不到答案,你感到虚无。”

      过去,人们常从心理角度分析中年危机。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埃利奥特·贾克斯发表《死亡与中年危机》一文,他指出到了中年,人开始清醒认识到死亡的存在与不可回避性,死亡意识让生活变得无意义,并激发了一种强烈的内在焦虑与恐慌,进而引发中年危机。还有学者认为,中年危机是人生的必经阶段——人的幸福感是一条U型曲线,年轻时过度乐观,中年时总有遗憾,老了心境平和。然而,“中年危机”不仅是心理问题,也是社会进步的副产品。

      在农业和手工业占主导的社会,年龄大意味着有经验和技术,中老年人会受到尊重,生活也非常有意义;但到了讲究效率和速度的工业社会,年轻则成为优势。成年人的生活,没有容易二字。缓解中年焦虑,不仅要靠自己,也需要制度不断完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