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夜

2017-10-26  本文已影响0人  金色弧线

第四夜,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1.个体心理学和整体论。

阿德勒心理学,不把身体症状与心灵,精神分离开来考虑。而是认为心灵和身体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如果把我和感情分离开来,认为感情让我那么做,或者受感情驱使,那就容易陷入人生谎言。像这样把人看作不可分割的存在和作为整体的我来考虑的方式叫做整体论。

2.人际关系的终极目标

如果他人是伙伴,我们生活在伙伴中间,那就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还可以认为自己在为伙伴们也就是共同体做着贡献,像这样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阿德勒认为他自己所叙述的共同体不仅仅包括家庭学校单位,地域社会,还包括国家或人类等一切存在,在时间轴上,还包括从过去到未来,甚至也包括动植物或非生物,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不幸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反过来说就是幸福之源,也在于人际关系,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

社会的最小单位是我和你,只要有两个人存在,就会产生社会,把对自己的执着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3.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

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味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请你考虑一下认可欲求的实质,他人如何关注自己,如何评价自己,又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欲求!受这种认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看着他人,但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己,失去了对他人的关心,而只关心我,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你正因为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还是对自己的执着,有人认为你不好,那证明你活的自由,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凡是执着于我的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4.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我们首先是作为共同体的一员,从属于共同体,能够感觉到在共同体中有自己的位置,并能体会到可以在这里,也就是拥有归属感,这是人的基本欲求。只关心自己的人往往认为自己位于世界的中心,他们超越了人生的主人公,进而越位到世界的主人公,因此在与他人接触的时候,总是会想这个人给了我什么,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靠积极的参与,到共同体中才能够得到。就是直面人生课题,也就是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如果你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那就丝毫不会主动融入共同体中,因为一切他人都是为我服务的人,但是无论是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您是说只有付出了才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是的,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5.在更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位置。

有人一旦退休,便立即没了精神,被从公司这个共同体中分离出来失去的头衔,成了无名的平凡人,有人接受不了这一变化就会一下子衰老,但是这只不过是从公司这个小的共同体中被分离出来而已,任何人都还属于别的共同体,希望你不要只拘泥于眼前的共同体,而要意识到自己还属于别的共同体,属于更大的共同体,例如国家或地域社会等,而且在哪里都可以做出某些贡献!在拿公司这个共同体和地球这个共同体相比较的时候,我是这个公司的一员,这种归属感会更强,用先生的话说就是人际关系的距离和深度完全不一样,我们在寻求归属感的时候,理所当然的会去关注更小的共同体,哲人说你说得很深刻,那么请你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应该意识到更多更大的共同体呢?假设你是学生,只看到学校这个共同体,也就是说学校就是一切,我正因为有了学校才是我,这之外的我根本不可能存在,但是在这个共同体中自然也会遇到某些麻烦,受欺负,交不到朋友功课不好,或者是根本无法适应学校这个系统,也就是我有可能对于学校这个共同体,不能产生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是的,非常有可能,这种时候,如果认为学校就是一切,那你就会没有任何归属感,然后就会逃避到更小的共同体,例如家庭之中,并且还会躲在里面不愿出去有时候甚至会陷入家庭暴力等不良状况,想要通过这样做来获得某种归属感,在学校之外,还有更加广阔的世界,而且我们都是那个世界的一员,如果学校中没有自己位置的话,还可以从学校外面找到别的位置,可以转学,甚至可以退学,一张退学申请就可以切断联系的共同体,终归也就只是那种程度的联系,如果了解了世界之大,就会明白自己在学校中所受的苦,只不过是杯中风暴而已,只要跳出杯子,都猛烈的风暴也会变成微风!当我们在人际关系中遇到困难或者看不到出口的时候,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这一原则!假设在你的学校,教师是绝对的权力主导者,但那种权力或权威只是通用于学校这个小的共同体的一种赏识,其他什么都不是,如果按照人的社会这个共同体来考虑的话,你和教师都是平等的人,如果被提出不合理的要求,那就可以正面拒绝,如果是因为你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必要缔结,由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没必要固执于眼前的小共同体,更多其他的我和你,更多其他的大家,更多大的共同体一定存在!

6.批评不好,表扬也不行?

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立场,请你考虑一下,表扬这种行为的实质,例如假设我赞美你说不错嘛,你做的很好,你不觉得这种话有些别扭吗?是的,的确会感觉不愉快,为什么感觉不愉快呢?那一句不错嘛,你做的很好,中所包含的俯视般的语感让人不愉快,是的,表扬这种行为还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作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有的母亲会赞美帮忙准备晚饭的孩子,说你真了不起,但是如果是丈夫做了同样的事情,则一般不会表扬,说你真了不起,也就是说用你真了不起,做得很好或者真能干之类的话,表扬孩子的母亲无意之中就营造了一种上下级关系,把孩子看的比自己低,人表扬他人的目的就在于操纵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既没有感谢,也没有尊敬,我们表扬或者批评他人,只有用糖,还是用鞭子的区别,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纵,阿德勒心理学之所以强烈否定赏罚教育,就因为它是为了操纵孩子,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这可以说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是的,是平等及横向关系,经济地位跟人的价值毫无关系!公司职员和家庭主妇只是劳动场所和任务不同,完全是虽不同但平等!自卑感原本就是从纵向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意识!只要能够对所有人都建立起虽不同但平等的横向关系,那就根本不会产生自卑情结!

7.有鼓励才有勇气

正因为把人际关系看成纵向关系,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所以才会去干涉,孩子学习的事情,父母能做的是努力的帮助本人建立自己能够学习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也就是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直面课题的是其本人,下定决心的也是其本人,阿德勒心理学,把这种基于横向关系的援助称为鼓励,人会因为被表扬而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人越得到别人的表扬,就会越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假如你会因为得到表扬而感到喜悦,那就等于是从属于纵向关系,和承认自己没能力,因为表扬是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作出的评价,如果以获得表扬为目的,那最终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方式,你不就一直因为按照父母的期待生活而感到厌烦吗?首先应该进行课题分离,然后应该在接受双方差异的同时,建立平等的横向关系,鼓励则是这种基础之上的一种方法!

8.有价值就有勇气

用谢谢来对帮助自己的伙伴表示感谢,或者用我很高兴之类的话来传达自己真实的喜悦,用帮了大忙了来表示感谢,这就是基于横向关系的鼓励法,最重要的是不评价他人,人在听到感谢之词的时候,就会知道自己能够对别人有所贡献!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就是通过为共同体,也就是他人服务,能够体会到我对别人有用,不是被别人评价说很好,而是主观上就能够认为我能够对他人作出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9.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

请不要用行为标准,而是用存在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他人做了什么去判断,而应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病危状态的母亲,尽管什么都做不了,但仅仅她活着这件事本身就可以支撑你和家人的心,我们在看待他人的时候,往往会先任意虚构一个对自己来说理想的形象,然后再像做减法一样的去评价,不要这样,而因不将自己的孩子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与感激,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而是从零起点出发!假如闲居在家的孩子吃完饭之后帮忙洗碗,如果说,这种事就算了,快去上学吧,那就是按照理想的孩子的形象做减法运算的父母的话,如果这样做,那就会更加挫伤孩子的勇气,但是如果能够真诚的说声谢谢的话,孩子也许就可以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进而迈出新的一步,必须得有人开始,即使其他人不合作,那也跟你没关系。应该由你来开始,不必去考虑他人是否合作!

10.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有平等的关系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首先与他人之间只有一方面也可以,要建立起横向关系来,要从这里开始,如果你与某人建立起了纵向关系,那你就会不自觉的从纵向去把握所有的人际关系,如果能够与某个人建立起横向关系,也就是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关系的话,那就是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以此为突破口,所有的人际关系都会朝着横向发展,重要的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察言观色,隶属于纵向关系,这才是想要逃避自身责任的不负责任的行为,比如说,听从上司的指令,明明知道是错的,认为责任在于上司,不是自己,这就是人生的谎言,你有拒绝和提出更好方法的余地,你为了逃避其中的人际关系矛盾,也为了逃避责任而认为没有拒绝的余地,被动的从属于,纵向关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