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7 《了不起的我》读书笔记

2022-02-17  本文已影响0人  蓉的花园

《《了不起的我》读书笔记 本书作者“陈海贤”

你要走多少路, 才能成就你的了不起? 鲍勃·迪伦曾写道:“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之为人。”

转变看似很容易。毕竟从出生到死亡,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经历。可是有意义 的转变很难。当我们想要朝着某个方向前进时,总会遇到很多阻力。这种阻力不是来自外界,而是来自我们内心。就好像,理想中的自己是一个人,现实中的自 己是另一个人;向往改变、突破的自己是一个人,阻碍改变、突破的自己是另一 个人。

《了不起的我》,是想提醒你,在深陷自我怀疑,或者身处逆境苦苦支撑的时候,不要忘了自己的潜力。
有些人是天生的人生赢家,很容易就有了别人梦寐以求的一切。这不是了不 起,这只是幸运罢了。
还有一些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得来。他们需要不断去面对和解决自我发展道路上的种种难题,努力让自己一 天天变得更好。这是一种了不起,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的了不起。
卡尔维诺(Calvino)曾经说过:“世界先于人类而存在,而且会在人类之后继 续存在,人类只是世界所拥有的一次机会,用来组织一些关于其自身信息的机会。” 对你来说也是如此。在你存在之前,这个世界就已经存在了。在你死后,世界还会继续存在。那你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也许是给世界一个机会,让世界通过你的自我发展,变得更好。别辜负了这次机会。

关系是幸福感和意义感的来源,关系里有我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1- 关系中的自我:从个体视角到关系视角
关系中自我的四个层次
第一, 人无时无刻不在关系当中
第二, 在不同的关系中,你的自我是很不同的。
第三, 决定我们行为的是我们所处的关系,不是我们的个性。
第四, 是关系的视角会让思考问题的视角发生重大的转化,一些看起来几乎无解问题,突然有了合理答案。人生如戏,只不过有时候我们扮演一个角色的时间太长,入戏太深, 就把这个角色当做了唯一的自我。

我们怎么才能调整自己的角色呢?
首先,在回应对方之前,先想想,他把你放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和角色上?我们是否接受这个位置和角色?
第二,如果我们和别人相处时感觉有些不舒服时,你就要思考, 是不是我的位置或者角色有问题。 通常这种位置、角色的错位,是我们没有待在自己的位置上,而是试图去替别人负责。
最后,如果你对一个人有期待, 不要在语言上要求他,而要像你期待他的样子那样对他。当然前提是,你要真诚地相信这个人有你值得期待的那一面。

2- 如何解决角色期待上的矛盾?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工具, 理想的状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听和说理解角色期待。 可实际上,人们在沟通里很少直接说关系。他们一般只会说他们遇到的各种事情。 如果你不会听,那你就只能听到他们在讨论这些表面的事情。如果你会听, 你就会知道,人们说的每句话都是在说关系。这就是关系的语言。

关系中,人和人之间的行为和角色就像是一个拼图,是他们把彼此塑造成了现在的样子,共同完成系统这个大拼图。 这种互补性很像东方哲学中的阴阳,它们看起来彼此对立,但又是矛盾统一 的。 就像老子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翻译成白话就是:你说什么是美的,那你也同时确立了什么是丑的;如果你说这 个世界上有什么是好的,你同时也确立了什么是不好的。

3- 什么样的关系最有利于自我的发展?
答案,是一种自主的、有选择的,但又能够为自己负责的关系。
这样的关系有两个特征:
首先,我们不会轻易被别人的情绪影响,而是能自由地做出选择。
其次,我们能够去不断探索新的关系,发现更多可能的自己,而不是被绑在某段关系或者某个角色中无法动弹。
我为我的生命负责,你为你的生命负责,绝不轻易越界.
就像两个鸡蛋,都带着自己的壳,无论你多想跟别的鸡蛋亲近,也只能期望成为“一个篮子里的鸡蛋”,而不能期望成为“同一枚鸡蛋”。如果挨得太近,容易鸡飞蛋打。 人总是有亲近的渴望。因为这种渴望,我们总是希望能够承担别人的痛苦。 可是,有时候我们也需要承认自己的限度。不是我们的爱心不够,是我们的能力不够。边界就在那里,很客观,我们只能遵守。

边界的含义是,即使是最亲近的人,我们都需要承认,我们跟他是不同的人。有些困难,只能他自己去面对和解决;有些决定,只能他自己来做,无论他的决定在我们看来有多糟糕.
我们只能过好自己的生活,哪怕是最亲近、最在乎的人,我们也没有办法通过牺牲和改变自己,让他高兴起来。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一群刺猬,离得远了会觉得寒冷,离得 近了又会相互伤害。”想靠近又靠近不了,想离开又离开不了。这就是“关系的纠缠”。

4- 为什么会有人际关系的烦恼呢?
这类烦恼主要的根源是:分不清什么是别人的事,什么是自己的事。 这会让一个人很容易变得敏感内向,受他人情绪的影响,活在别人的评价和期待中,甚至把别人的期待变成自己的期待,把别人的情感当作自己的情感。自我发展成熟的标志,就是越来越能分清楚别人的事和自己的事,别人的情感和自己的情感。
自我边界,是通过这种区分确立起来的。课题分离,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也是建立健康关系的基础。
要想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 课题。我只负责把我的课题做好,而你也只负责把你的课题做好。
判断一件 事是谁的课题,简单的准则:看行动的直接后果由谁来承担。谁承担直接 后果,那就该谁负责。
家人间更需要课题分离: 控制我们能控制的事情,而不妄图控制你不能控制的事情。课题分离,就是人际关系中的控制两分法。因为归根到底,每个人都只能做好自己的事情。
如果我们真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把别人的事情留给别人操心,那也许我们就不会担心别人的评价,那些来自人际关系的烦恼和羁绊,也许就不会那么让我们困扰。

第一个难题:很多人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需要。
“表达需要”是我们自己的课题,而别人接受还是拒绝,那是他们的课题了。我们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探测他人需要的敏感雷达,而看不到自己的需要。需要的正当性,不是通过想象别人的反应来确认的, 而是通过我们自己的表达来确认的。
第二个难题,很多人不知道该怎么拒绝别人。
用课题分离的思路来理解。别人遇到困难,提出请求,那是别人的事;可是接受还是拒绝,那是我们的事,不能因为自己拒绝有困难,就抱怨同事不该提请求。 如果我们选择拒绝了,别人怎么评价,那又是别人的事了。它既不是你能控 制的,也不是你能剥夺的。因此,别人怎么评价你,不应该成为你的行事准则。
第三个难题,很多人因为害怕失败而不去尝试。 在害怕失败背后,很多人真正怕的是什么呢?归根结底,是害怕别人的评价。

罗曼・罗兰说过:“真正的英勇是认清现实以后还能热爱现实。”
当我们内心的信念,而不是他人的态度变成我们行为的主导时,我们就获得了一种主动的、对自己负责的姿态。这时候, 我们就开始成熟起来了。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就是君子遵 循内心的规则行事。

孤独,也许正是人生的某种真相。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够完全理解另一个人,也没有人能完全为另一个人的生活负责。拥有是人际关系中最大的幻觉。没有人能够拥有一个人,我们只是在各自的旅程相遇,彼此同行。这种相遇又长又短,最终我们还是会分开,走各自的路。
自由是美德的前提,所有人际关系中美好的东西,只有出于我们自愿的选择, 才会变成一种美德。否则, 它就会变成一种“不得不”的强迫,关系里的两个人,也会充满怨念地相互纠缠。 独立不会加剧人与人的隔离
分离从来不是人际关系的终点,自发自愿的选择才是。
没有什么关系是绝对的,只要别让自己过得那么苦就好,更不要明明是自己让自己过得那么苦,还要去怨别人。 关系让我们迷失,也让我们找回自己.

5- 如何建立亲密关系? 建立亲密感是重要里程碑
亲密感的建立是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意味着生活里不只有我们自 己,还有别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亲密感的建立意味着我们的自我扩大了,爱人就是我们自我的延伸。有时候,这种延伸会弥补我们的自我缺陷。
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没法靠学问拯救自己,最后还是得靠亲密关系。

为什么亲密关系的建立对自我的影响会这么大?
也许有人觉得,这是因为两个人可以相互照顾。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可是,相互照顾什么呢?
在关系里,我们总是在扮演某个特定的角色。可是在亲密关系中,我们的角色是最特殊的。亲密关系允许我们暴露自己的脆弱,并把自己的脆弱托付给对方。 有人说,亲密关系就是一个人能在另一半面前觉得很自在,不需要什么伪装,也不用担心他/她会怎么想。 当这些脆弱的部分能够在亲密关系中被接纳时,它们就不再是我们需要藏着掖着的秘密,不再是我们需要从自我中排斥的部分了。它们会被整合到自我的概念里,让我们更能接纳自己,让我们变得更完整。这是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深化, 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照顾,这比身体上的照顾更重要。

要获得亲密感,需要我们克服三个发展障碍:
1. 害怕不被接纳, 害怕承诺, 害怕“被改变”.
2. 亲密关系是排他的,这就意味着,一旦建立起亲密关系,我们就不能跟别人发展类似的关系。无论我们多欣赏对方,人生都会因此失去一些可能性。几乎每个处于亲密关系中的人,都会有这种疑虑:这就是我这辈子要在一起的人吗?

  1. 害怕不被接纳、害怕承诺和害怕改变自己,这三种不同形式的自我中心,成为我们建立亲密关系最大的障碍。有时候,因为孤独,我们需要在一起;因为疑虑,我们不能真的跟对方分享心里的秘密。 作为一种折中的解决方案,我们就彼此戴着面具,一起配合扮演一段亲密关 系。在这样的关系中,人们假装亲密,却各自孤单。
    有些人会出轨,有些人会物化对方,把关系变成一种利用、占有或者寻找刺激的途径。可是内心的空虚和孤独会告诉他们,他们并没有完成人生的重要课题。

建立亲密关系的方法
能够发自内心地作出承诺: “我承诺,即使会受伤害,我也愿意投入地去爱。” “我承诺,即使错过可能性,即使你不完美,我也愿意去爱你。” “我愿意为我们俩的关系负责,我愿意接受关系的种种限制。” 有了这种承诺,亲密关系看起来仍然会有种种限制,可是因为这种承诺本身是自主的,这种限制也变成了一种自由选择。这时候,限制就不再是限制了。 这种承诺当然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发自内心的。如果你完成了这种承诺,那 你就完成了人生这个阶段的课题,由此获得了一种宝贵的品质——爱。这种承诺 本身,就是爱的形式。

很多时候,是我们先作了这样的承诺,这个人才变成对的人。在这种承诺中, 我们学到了深刻的托付、联结、责任和信任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的自我从一个人变成了两个人。这会深化我们的自我身份认同。就像我另一个朋友说的:“我 知道爱可能会带来伤害,可是,我不能因为害怕伤害就不去爱啊!” 稳定的亲密关系会带来内心的安稳和平静,投入喜欢的职业也会让心慢慢地沉下来,并逐渐获得自信和成就感。

斯多葛学派哲学家塞涅卡的书,他有一个说法很有意思。” 我们的房子、财富、社会地位,我们的眼睛、手、身体,我们的亲人、子女、朋友,我们所珍惜的一切,都不是我们的,包括我们自己。它们只是命运女神借我们暂用一下。我们要像虔诚的、神圣的保管者那样好好保管它们。如果命运女神有一天要把它们收回,我们绝不该抗命不从,而应满心欢喜、不带怨气地说:“谢 谢您让我拥有并保管了这一切。我已悉心保管,现在如数奉还。”

王小波给李银河的信里写过:“人生最后烟消云散,不会留下什么痕迹,但在消失之前,我们要让一切先发生。”
我们会老去、死亡,作为结果,我们会消失不见,可发生的过程却不会消失。 既然结果会烟消云散,就让一切发生,让过程发生!人生最大的遗憾,不是做了什么,而是没做什么!

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马克。吐温说“永远要像你不需要金钱那样地工作,永远要像你不曾被伤害过那样地爱,永远要像没有人在注视你那样地跳舞,永远要像在天堂那样地生活。

Lisa 蓉 --- 上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