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ky会员组日更大挑战更文800字点赞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2023-06-13  本文已影响0人  碧彧

苏东坡胸中无事,无愁,亦无仇。他曾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在苏轼眼里,无论朋友敌人,都是好人。因为,朋友教会你温暖,敌人教会你宽容。

因为朝廷之争,苏轼一生被贬,黄州、惠州、儋州,一次比一次远,一次比一次艰难。

而这一切皆源于他曾经的朋友,章惇。

只因苏子瞻的“瞻”与“儋”形近,就把他贬到了“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的海南。

海南恶劣的气候环境,折磨着苏轼的身心意志。

然,虽处绝境,他依然云淡风轻,一笑置之。

被贬海南的第三年,哲宗驾崩,徽宗继位,朝廷大赦天下。

苏轼遇赦北归的时候,章惇的儿子担心苏轼报复,连夜写信给苏轼求情,希望可以网开一面。

然而,苏轼并没有报复这位曾经迫害他的政敌,反而给他寄去药方,要他保重身体。

面对章惇曾经给他的伤害,苏轼选择原谅,不再计较。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人之心恕人。放下,既是成全别人,亦是放过自己。

正是因为苏轼的博大胸襟,乐观豁达,他得以知己好友遍天下。

苏轼天性喜欢热闹,他太爱交友了,喜欢结交各路“江湖人士”。不问出身,不分贵贱,在他眼里,谁都可以成为他的朋友。

于苏轼而言,无论生活多么艰苦,无论怎样被贬,被贬于何地,只要有朋友来访,他就很满足,很开心,所有的烦恼也就随之抛于脑后。

在他心里,友情是他坎坷人生最好的慰籍。

所以,他的生活中常有朋友相伴,有王公贵族,有平民百姓,也有和尚道士。

他的好友中,有个叫“佛印”的和尚。

佛印本是黄庭坚的朋友,黄与苏轼是好友至交,苏轼也就认识了佛印。

1079年,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到黄州。

黄州条件实在差,被贬后的苏轼情绪十分低落,黄庭坚的舅父把自己的房子让给他居住,还邀约了很多人去开导他。

有一次,黄庭坚等人陪苏轼出游散心,来到了浮山。

在金山寺里面遇到了佛印禅师,佛印用自己的故事去开导他,让苏轼大彻大悟。

佛印有些才华,天天与苏轼、黄庭坚一起喝酒,作诗,遂成为好友。

黄州的生活十分艰苦,而嘴馋的苏轼便将目光盯在了猪肉身上。

黄州猪肉价格非常便宜,富贵人家不肯吃,贫困人家又不会烹饪。

于是,苏轼深入了解并挖掘其潜力,研究了一套烹制猪肉的方法,也就是后世流传的“东坡肉”。

从此,苏轼爱上了猪肉。

作为好友的佛印,怎能不知苏轼的喜好呢?

佛印和尚很会烧猪肉。苏轼每次造访金山寺时,佛印都要烧猪肉给爱吃肉的苏轼解馋。

有一天,佛印获悉东坡将造访他,便早早烧肉待之到来。

谁知肉烧好后,却被人偷吃殆尽。东坡到后,方知无有矣。见状,苏轼信笔写下了这首《戏答佛印》。

而诗的最后两句“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颇有些无奈和遗憾。

这两句并非苏轼自创,而是源于罗隐的《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戏答佛印》
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北宋 · 苏轼

赏析

这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也是苏轼著名的开悟诗。

诗中作者借东晋陶潜与慧远的故事以喻自己与佛印,体现了二人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诗人通过对蜜蜂酿蜜的描写,流露出自己的辛酸。

在作者苏东坡的方外友中,只有与佛印了元禅师的佳话最多。他们意气相投,百无忌禁。

远公沽酒饮陶潜,佛印烧猪待子瞻。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古有慧远和尚,用美酒款待陶渊明;今有佛印和尚,用烧猪款待我苏轼。听过法远和尚讲陶渊明“诗酒文章”的典故后,又听佛印和尚“白猪化象”的典故。

远公:即东晋时期著名僧人慧远。

陶潜:即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慧远与陶渊明之间的友谊被世人传为佳话。

佛印:宋代云门宗僧人,法名了元,字觉老。与苏轼私交甚密。

东晋时,慧远法师在庐山结“莲社”,入社的都是当代高人名流,唯有陶渊明屡请不至。

因为陶渊明嗜酒如命。慧远只好为他破例,只允许他一人可以饮酒。但陶渊明终嫌寺庙规矩太多而没有入社。

这里苏东坡以陶渊明自喻,把佛印喻为慧远。当然佛印没有慧远那么多的戒律,宋代的名僧总是比较洒脱,何况是禅师,所以有“烧猪待子瞻”的佳话。

名人高士的作为,哪怕携妓胡为都是“美谈”,若为常人,当然会斥为“无行”。

采得百花成蜜后,不知辛苦为谁甜。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所以,我突然悟出了一个道理:做人呐,最重要的就是开心!千万莫要学那蜜蜂,采得百花酿成蜜,为谁辛苦为谁甜呢?

佛印“烧猪”,在僧众眼里是犯戒的,但却为后世留下美谈。

世间许多人,许多事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如同蜜蜂辛勤酿蜜,结果蜜又是为谁吃了。

这里苏东坡又触动了自己的“辛酸处”,才有如此之句。

备注 :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