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不理”退市,老字号餐饮的出路在哪?
近期,老字号餐饮品牌“狗不理”主动从新三板退市,结束了不到五年的上市历程。根据一份提示性公告,“狗不理”解释退市的原因是因为实际经营状况困难、形势发展需要,背后的意思是新三板没有给它提供足够的资本助力。
那么,“狗不理”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实际上,它和其他老字号同样遇到了一个发展瓶颈,那就是它们离老百姓的餐桌越来越远、口碑日渐下降。网友在一些社交网站询问各地的特色小吃,人们以为“狗不理”只是包子,不可能太贵,可实际上网友晒出自己的经历让人难以置信,三五好友轻轻松松一次能吃好几百,一个“狗不理”便宜的五六元,贵的二十元。老字号品牌按道理走的应该是平民路线,现在却走上了贵族路线。使本地人望而却步,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却败兴而归。
回溯“狗不理”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它在这几年来的经营范围发生过几次的大变化。2005年,天津同仁堂用一亿多的天价买下“狗不理”,后来经过公司化改制等,“狗不理”从最早的单一国有资本型企业变成了混合所有制企业,后来又改制成如今的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值得注意是,在天津同仁堂收购“狗不理”之前,“狗不理”的经营状况很好,一年营业收入有七八千万,底下有多家大型饭店、中心酒家、排挡式餐厅、快餐早点等。那当时为何要变卖出去呢?当时政府解释说老字号不是保险号、民品牌不是万能牌,“狗不理”需要有更大的发展,但是资金、机制、观念等限制了这个老品牌。
那么经过多次改制后,老字号的活力被激活了吗?从现在的结果来看形势有点尴尬。“狗不理”曾经有过几次跨界探索,比如2015年跨界卖咖啡、2017年收购一个澳大利亚的保健品,尝试都最终铩羽而归。创新不成,主营业务上又如何呢?网友吐槽,原来是一个亲民的包子,为什么非要走高端路线、开出卖古董的价格,难道当年被慈禧太后夸过后就真的能洪福齐天了吗?
按理说,老品牌“狗不理”是天津的一张名片,但现在如果问起天津当地的朋友推荐有什么正宗的老品牌餐饮,他们反而不推荐“狗不理”这张名片。为什么老品牌不受推荐了呢?其实这是现在很多餐饮老字号的共同经历,很多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老字号,但近年来都出现了一些经营困难。比如北京的烤鸭一哥“全聚德”,这几年营业收入屡屡下滑、股价呈下跌趋势;广州饮食业中的老字号之一陶陶居卖给广州酒家;如今“狗不理”又退市。如此看来,餐饮类的老字号产品创新难度大,施展空间有限。
另一方面,现在很多产品都在线上发力,那老字号是否适用呢?老字号之所以为老字号,讲究的是正宗浓烈的地方印记,人们追求的是原汁原味的地方风味。如果走到线上,真空包装网购,那老字号的味道就变了。
所幸的是,旅游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不少老字号,这也导致了这些老字号进一步的依赖于旅游、宴请和消费,反而丢掉了本地人的心。
当然,各地政府在扶持老字号品牌上也是不遗余力,在现在在讲国货复兴的背景下,很多老字号拿到了政策、金融、财政等方面的帮扶。“全聚德”一年拿到政府补助好几百万,在餐饮这样一个高淘汰率的行业里,一般的中小企业对这种高福利可谓想都不敢想。
纵观全国,餐饮市场上称得上餐饮巨头的,似乎也就是肯德基、麦当劳等等。如果硬要挑出一个有中国血统的餐饮,海底捞算得上一个,海底捞的成功主要体现在它们产品的标准化和服务的标准化。
那么,这些餐饮老字号该怎么样才能杀出一条血路来呢?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