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社会时钟”裹挟,属于自己的时间在哪里?

2020-09-25  本文已影响0人  蜜蜂早聘

“人要有时间观念,学会根据时钟来规划自己的事情,一个守时且分秒必争的人更接近成功”。你觉得对吗?

当然对啊!

可是我说的不是家里那个钟,要安排的也不是一天的日程,是一生,这样也对吗?


01“社会时钟”是美国心理学家伯尼斯·钮加藤在1976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不仅文化决定人应该如何行为,那些文化期望和认可的行为也在人的一生中按特定的时间顺序成为个人的一部分。"

“人的一生被其所处的文化划分成若干阶段,人们按照文化规定的时间表通过各个阶段。生活必须按照预定程序中给定的速度进行。"

用一句话来解释:什么年纪就做什么样的事

这样的一个“社会时钟”,它依照年龄把人的一生分成好多个片段,每个时段有每个时段的目标,达成了你才能算是活的“有用”“有意思”,否则就要被大家嫌弃,被人指指点点。

别说你不知道,搞不好你已经要掉队了。

02

不负责任的讲,这应该是目前绝大多数人的”社会时钟“,误差不过±2岁。

没有制造恐慌,这个时钟真实存在于人们的心里。

小时候父母总是催着孩子好好读书,除了学习什么都不重要,尤其是上高中的时候,父母和老师都在说,好好读书,等上了大学一切就都好了。

等上了大学还是以学业为主,也不让谈恋爱,毕业了却要马上要变个男/女朋友出来完成婚姻大事,这不是天方夜谭吗?

此时大家感叹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父母”,真相其实是“同一个社会,同一个时钟”。

03

社会时钟”是由社会文化背景决定的,它反映了我们生活的社会对我们的期望,或者说大部分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对自己的期望。对于不同性别不同层次的个体,“期望”会有些许差别,但总也逃不脱“社会时钟”框架。

最鲜明的例子就是这些常听的话“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三十而立”。为什么男大就当婚?三十就要有所成就?

因为“社会时钟”表明在当前社会背景下对人的期望是这样,三十而立没有事业,怎么养家糊口?当婚时不结婚,适龄时怎么能有下一代?这是一个连锁反应。

少年时期心性不成熟,生活安排大多顺从父母,成年后大家了有自己的思想和自己判断后,常常会跟父母预设的发展轨道产生断层,不顺从社会时钟的要求而面临与文化规范的冲突,从而偏离“社会时钟”

在这件事上现在的80,90后,其实也要算上已经成年的00后,应该都深有体会。

看看身边的朋友和同事,十个里面有九个是在这样的压力之下生活着。没工作的在被催工作,工作的被催婚,结婚的被催要孩子,在时钟进程上一直被赶着往前走,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

不仅偏离“社会时钟”的人焦虑;跟着“社会时钟”的人也焦虑。

04

是该追求自己热爱的事情继续深造学习,还是早点进入职场赚钱养家?选择一个安稳的工作还是大胆去创业?不想结婚,做一个专注事业的职场女性不行吗?

面对这样的疑问,总有声音劝告,你应该去做什么,不要这样那样。

社会时钟”就像是一个指南针,跟着往前走就是成功的方向,究竟是谁定义了这样的成功?

人生有无数可能性,“社会时钟”也只是展示了其中一种。马云参加了三次高考,毕业后在大学任教,呆的好好的又跑去白手起家做生意,时钟正正反反转了多少圈,毫不影响人家做到亚洲首富,然而大家感叹的这样教科书般成功的事业,他却说自己最喜欢当教师时马老师的身份。

我们普通人当然不能类比马云的活法,他的态度才是值得深思的地方,你能说他这是装范儿吗?相信除了“装”,更多的是他的真的喜欢教师这个职业。

纵观那些成功人士的经历,反而是像马云这样没有在“什么年龄就做什么事”的人居多,遵不遵守“社会时钟”并没有太大关系。不婚,不育,不买房不买车,快乐的从事你喜欢的行业,在不影响别人的情况下按自己的节奏生活,你觉是成功那就是成功。

05

倒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同“社会时钟”,妥协更多是因为被“社会时钟”下人的同化了

毕业的时候有人跟你说:

“别考研啦,读研读博没用,出来三十岁都脱节了,早点出社会积累经验赚钱才是重要的。”

择业的时候又有人跟你:

“别做什么导游,搞什么自媒体,都不是啥正经工作,考个公务员,当个老师多好,稳定还好找对象。”

工作稳定了,还会有人跟你说:

“多大岁数了还单着呢?再不谈女朋友就没市场没人要啦。”

即使心里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也架不住总有人来指手画脚。人不是机器,应该顺从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社会时钟”的本质是当前环境下的人对于自己生活方式的选择,它表示的工作,结婚,生小孩,退休等重大生活事件的适宜年龄只是个平均参考数据。

“社会时钟”提醒你什么时间该做什么,而做不做在于自己的选择,顺着时钟不意味成功,不必给自己压力也不必感到焦虑,管他们说什么,自己活的明白就好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