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8 何时缚住苍龙
1935年10月,红军翻越长征途上最后一座高山——六盘山时,毛泽东作《清平乐 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这是毛泽东同志1935年10月的第三首诗词,七律《长征》表达红军不怕困难,一往无前的精神,有“万水千山只等闲、乌蒙磅礴走泥丸”的句子;《念奴娇 昆仑》表达反对帝国主义的主题,有“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的句子,大气磅礴,雄视古今。这首词如何呢?
清平乐词牌,作者比较娴熟(毛诗词中有三篇,分别是蒋桂战争、会昌和六盘山),上下两片,都是既写景,又议论和抒情,而下片比上片更进一层!
上片天高云淡,落笔大气,创造了一个开阔高远的意境。接上“望断南飞雁”含义丰富,由静而动,写到了雁群,也写了作者立马(或驻足)仰望,他不是一望而止,而是望了又望,直到不见还望。画面感特强、特美!并且把作者宽松的神态鲜活地呈现了出来。现在的确可以宽松一下,至少天上没有飞机轰炸,地上没有围追堵截的反动军队。还有一层,就是为什么作者要望断?他关心南方的战友,当时红二方面军、四方面军还在南方!之所以望断是因为关切!于是勉励之词脱口而出“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这里的长城不是北京的八达岭长城,应为宁夏段长城(六盘山附近)。作者以长城借喻本次长征的终点,也借喻革命根据地,不到终点不算好汉!然后又补充一句,扳指头一算,也就两万里。虽然作者也说,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但此时他仍然举重若轻,万里长征也就扳指一算二万里而已,革命的豪情跃然纸上!
下片继续写景,如果上片写仰望之景,下片则写平视之景。放眼望去,座座高峰,尽收眼底。然而,这是背景,苍翠的绿色背景,主角是山峰上飘扬的红旗。这里不再是西风烈的西风,那样西风会吹得红旗猎猎作响。这里是红旗漫卷的西风,动态十足,突出的不是西风,而是红旗。红旗代表革命力量,是突出重围的英勇红军,是不怕困难一往无前的红军,是又坚定信仰和铁的纪律的红军!漫卷突出了从容自在,潇洒自如的情态。这个时候作者的心情是宽松的,更是坚强有力的!
正是看到漫卷西风的红旗,作者直抒胸臆,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长缨者谁?工农红军也!苍龙者谁?日本帝国主义也!刚刚从艰苦的长征走出来,还没有片刻的休息,但诗人胸怀祖国胸怀世界(念奴娇昆仑表现的主题),长征的疲乏与困顿已经一扫而空,激情与力量瞬间恢复,已经筹划北上抗日,准备上阵擒龙。一个坚定的革命者、战斗者形象跃然纸上!这一问,体现雄心,体现决心,体现信心!
有人说苍龙是指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我不以为然。因为不到两个月,毛泽东已经在中共中央瓦窑堡回忆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特别提出要建立民族统一战线,他是要联合国民党蒋介石抗日的。二来1934年7月15日,同项英等已经发表《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红军北上就是要去抗日的。三是结合《念奴娇 昆仑》表达的主题,我觉得这里的苍龙应当是指日本!缚住苍龙就是将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历史给出毛泽东何时之问的答案是: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