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是属于专注者的
富有创造力的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非常喜欢自己做的事。驱动他们的不是出名或者赚钱的欲望,而是自己自发地去做,成功反而是他们的副产品。
在《月亮与六便士》中,思特里·克兰德便是一个为绘画而疯狂的人物,在常人看来他完全不可理喻,可绘画于他而言犹如鱼离不开水。同样,在《创造力》这本书中,作者访谈了众多富有创造力的工程师、化学家、作家、音乐家、商人,他们都赞同,从事这份工作是因为它很有趣。
相信我们很多人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尽力去做一件事时,绷紧神经,感到自己被一股力量推着走。比如,灵感来临时的作家,他的笔尖仿佛是无意识的流露,控制不住地写,这是一种极为专注的状态,包括我自己也有这种体验,但不多。而在某一领域具有天赋的人士经常会出现这种状态。
当我们放松、喝酒或者享受财富带来的特权时,反而没这种感受。越是有难度,有风险的活动扩展了自身的能力,其中包含着新奇与发现的要素。这也很好地证明了人作为一种精神性存在的意义。
这种理想的体验被称为心流。当心流发生时,事情进展顺利,毫不费力,就像上面所讲的,仿佛无意识在流动,像自动发生的一般。
拥有心流体验的人是幸福的。哪怕只有短暂的时刻,但这种愉悦的体验给人带来的幸福感非常强烈,以至于难以被忘记。
当心流发生时,行动会马上得到反馈。一切自然而然,音乐家能熟练地知道哪个音符不对,作家能轻巧地知道哪个词语使用得不恰当,象棋大师能够感觉得到一个棋子带来的优劣势。
当心流发生时,行动与意识相融合。注意力高度集中,思想不会开小差,整个思维倾注在所做之事中,罗丹可以刻雕塑刻到废寝忘食,牛顿做实验可以做到忘记客人的存在。此时,他们的抗干扰能力是非常强的。
当心流发生时,自我意识其实已经消失了,正因为太投入了,而忘记了自我的存在。反而当心流结束时,才知道刚才经历了一番挑战,而且自己成功应对了挑战,此时我们才走出了自我的边界,而在心流体验中时,人事合一,融为一体。吊诡的是,正是通过对自我的遗忘才提升了自我,自我扩展是通过自我遗忘实现的。尤其是一个艺术家在最佳状态时,思考是缺席的,此时的状态如此纯粹。当然这种理想状态可遇而不可求。
从很多方面来看,幸福生活的秘密在于学会从必须做的事情当中获得尽可能多的心流体验。但是,也需要明白的是,心流跟幸福并不是划等号的,他们的关系其实比较复杂。当我们尽力投入之时,由于意识和行动的合一,此时是感觉不到快乐的,比如作家在真正专注写作时,往往是无意识的,因为如果你能感觉得到其他活动的有关事物,此时就是分心的,快乐正是分心的一种。所以,尽力投入之时,往往感觉不到快乐,这种快乐和满足一般是事后的,只有当我们从心流状态中走出来时,我们才会沉浸在愉悦中。从长远来看,日常生活体验的心流越多,整体上就能获得更多幸福。
但是,获得享受的手段千差万别,但产生的的幸福感却是相同的,是不是意味着所有的享受形式都值得去追求呢?有很多人喜欢吸毒、赌博、滥交,这些也很有趣,但是很显然,这些行动产生的心流无法汇聚成满足感。这种“愉悦不能引发创造力,而会很快转变为上瘾。”
因此,心流与幸福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产生心流的活动是否复杂,它是否引发新的挑战,带来个人的成长以及文化的发展。
我倒想起了桑德尔教授在《公正》一书里,提到一个见解:
我们之所以将《哈姆雷特》看做是伟大的艺术,并不是因为较之于低级的娱乐,我们更喜欢它,而是因为它运用了我们的最高级的能力,并使我们成为一个更加完备的人。
这番见解跟《创造力》中的见解有异曲同工之妙。创造力带来的更为高级的幸福感是因为我们运用了更为高级的能力,是人精神性世界的深度开掘,同样,它也是一种复杂的心流活动,意味着新的挑战和个人的成长,文化的发展。
因此,你知道为什么快乐是分层次的了吧,下次可以用这些理由堵住相对主义者的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