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浅析系列之《孟子》

「浅析系列」《孟子》(万章下)第九节(短文)

2020-06-24  本文已影响0人  霜月洞天

前言:此节内容是围绕“卿”(卿,在第二节中有所提及,即君主→诸侯→卿→大夫→士中的官阶)所展开的齐宣王与孟子之间的对话,乍看之下并没有什么新鲜的道理可得,然,真正的意味即存在于“则易位”与“则去”。

说明:可能会有人问及为何在贵戚之卿时,可以废弃国君,另立一君;而。在异姓之卿时只能选择离开,这与不同身份地位的“卿”有着密切的关系,需牵扯到更深一层的历史制度(官僚)问题,所以在这不多做展开。

赏析:

不管是何种的“卿”(贵戚之卿或异姓之卿),虽然后者不能像前者那样直接另立一君,但是作为卿而言,对于君主的劝谏以及劝谏之后君主的反应与自己的行为日常都是能够主动把握的(不会受到进谏之后所遗留下来的负面问题的影响而改变其生活常态,甚至可以说并没有什么负面问题(包括被算计、打击报复等)),也即,卿的地位或是对于君主来说的身份性质,都是无需被动的存在。

引申:

古时:卿(身份地位)能够对于君主的劝谏到达什么地步,至少他们是敢作敢为的存在(只要是正面意义上的劝谏,而不是为了卖弄官场上的计谋,一般来说君主都需听从)。

今时(借鉴意义):借鉴意义几乎为零,卿的存在以及卿所对君主做的一切,在今日等于是位高权重者对于国家领导人之间的关系,与我们平民百姓毫无瓜葛,且若是用卿延伸,也无法真正延伸到百姓的生活中。

引申2(上达天听):

在世袭制中,几乎而言(官场不腐败的情况下)在最底层的老百姓是无法在有效时间内上达天听,及时的处理完毕自身所需要解决的事情的,君主也无法顾及所有层面上百姓的日常、生活、需求、心性、品德等。所以,可以说自夏启开始的世袭制,把上位者与下位者和上德者与下德者给硬生生的剥离了,下位者无法直接求请于上位者,而上德者(君子)也无法直接给予下德者(百姓)以恩惠(君子之德)。换言之,若要真正意义上回到尧舜的太平盛世(【上位者与下位者】高下相倾,【上德者与下德者】前后相随(《道德经》第二章)),就必须结束世袭制的政治制度,否则,在世袭制制度下的所谓法家管理体系,最多只能让社会处于安定的状态,人们是无法真正体会到太平盛世的感觉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