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苏轼共度这个夏天(1)

2024-05-08  本文已影响0人  给丘吉尔做饭

【原创】

真是春茶还没喝完,夏天就来了。

一直在读苏轼的诗词文章,顺手做了一些作品归类,比如按季节分。

“共度春天”还没有结束,现在也不得不紧跑几步,一起来“共度夏天”了。

1、江城子·凤凰山下雨初晴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聘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张先,就是那个著名词人,人称“张三中”,因为他写《行香子》一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他自己觉得还不如叫“张三影”,比如“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柔柳摇摇,堕轻絮无影”,都是他的得意之句。

张先与苏轼的老师欧阳修是同榜进士,比苏轼要高一辈,年龄更是相差45岁。在当时词坛,他是成名老英雄,苏轼对他很是崇拜。即使是这样,苏轼在老爷子80岁娶18岁小娇妻的时候也不忘调侃他“一树梨花压海棠”。

这首词作于神宗熙宁六年(1073)六七月间,苏轼当时在杭州任上,年方38,而张老师刚好83。苏轼在写景时带有张老师的画风,明艳洗丽,但筝字一出,景语便成了“琴”语,“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余音袅袅,融入山水间,没有提及“声音”,但风景里都是琴声。

2、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村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睢盱(huī xū),欢乐的样子。

苏轼是个能吏。日常工作常常包括抗洪抢险救灾护民,官声很好。

他还有个神奇的技能,就是祈雨往往很灵。

在那个人还不能胜天的时代,一旦出现极端天气,往往会引起从上到下的自省行动,到地方官这一级,最需要干的就是“祈雨”这样的实事。

神宗元丰元年(1078),苏轼在徐州任太守。头一年七月,黄河在澶州决口,八月,水淹徐州,苏轼组织群众抗洪,自己吃住都在堤坝上,一身泥水去找驻军帮忙。好不容易水退了,徐州城保住了,这年三月,又碰上春旱。苏轼又得去祈雨,写了一篇《起伏龙行》。雨神大约是个文艺青年,读到苏轼写的文章,一般都龙心大悦。这不,雨下来了,苏轼得再去祭祀谢神。

所以此刻的苏轼,心情真是愉快满足,连看到的景物,色彩的对比度都比平时要高几分。

3、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也是同一年初夏作于徐州。这一首写作时显然气温要高许多,从恬淡的画风里,我们可以代入自己旅行时又困又渴的体验。黄瓜看来不解渴,至少是不解困,此刻最想要的恐怕是农家一缸沁凉的老末叶子茶,而不是北宋贵族间流行的斗茶和点茶吧。

昨天刚好提到苏轼这句“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用来对应节后初夏,办公室下午的困倦,解决方案是泡上一杯咖啡。

今天就打开其中一款“云南咖啡豆”,体验如下:

办公室的“一千个吻”

今日偶遇云南小豆

温水、冷水皆可泡

入口微甜

中味清淡似阳光高爽

之后有令人愉悦的回甘

无糖的甜

像浅尝辄止的爱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