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平留主消零4.5艺海

《清明上河图》和清明节没啥关系?

2017-04-05  本文已影响0人  小凡文化

国宝级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无数次出现在我们的初中,高中课本中。这样一幅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的巨幅画卷,生动形象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的首都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清明上河图》是汴京当年繁荣璀璨的最好见证,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各类人物500余人,还有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也都各有特色,充分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画作名称之谜


说到《清明上河图》,大家直观感觉就是清明节的河上风光呗,但是事实上,关于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时节,千百年来一直存疑。

《清明上河图》可能和清明节一点关系也没有?

好吧,这种望文生义的事果然不靠谱。

实际上,有关《清明上河图》的研究,专家学者历来对“清明”的考证有三种不尽相同的观点:

一:“清明节之意”;

二,“清明坊之意”;

三:即“清明盛世之意”。

大家最容易认同的“清明节”观点,有已故文物鉴定专家郑振铎先生,和书画鉴定专家徐邦达先生等支持。

持“清明坊”观点的专家学者,主要有孔宪易先生。1981年,孔宪易先生在《美术杂志》上发表了《清明上河图——质疑》的文章。孔宪易先生在文章中通过对木炭,石磙子、扇子、西瓜、服饰等考证研究,认为此画中场景为秋景。清明之意是指“清明坊”。据了解,当时的汴京划分一百三十六坊,外城东郊区共划分三坊,第一坊就是“清明坊”。

这三种观点中,“清明盛世”的观点认可度颇高,这里的清明即政治清明,非指清明节这一天,而是作为称颂太平盛世的寓意。因宋徽宗好大喜功的性格,不排除这幅画是在赢得其好感后,获其御笔亲题,赐得此名。

版本众多


《清明上河图》的知名度很大,而作为传统绘画中的佼佼者,粉丝数量也最为众多。大家可能都看见过《清明上河图》的局部景象,却不一定知道这幅传世国宝其实分为诸多不同的版本。

据统计,《清明上河图》总共有30多个版本,其中最广为为认可的有三个版本。

其一,自然是原版宋本。

作者是北宋的张择端,该画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以被称为《清明上河图》故宫藏本。《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自带传奇属性,几经流转,难辨真伪。经过众多学者、专家对这一专题的大量研究,大家意见基本一致,都认为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是北宋张择端的原作。

宋本《清明上河图》市井局部

其二,当属明代大画家仇英所做的明本。明代“吴门四家”之一的仇英,根据“清明上河”这一题材,参照“宋本”的构图结构,以明代苏州城为背景,采用青绿重设色方式,重新创作了一幅全新画卷,风格与宋本迥异。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如今互联网上流传的很多关于清明上河图的全景图片其实便是这个版本的作品。

明本《清明上河图》大桥局部

其三,是在乾隆年间,由清宫画院五位大画家合作画成,可以说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长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时代特殊风俗,如踏青、表演 等等娱乐活动,因此增加了许多丰富的情节,如戏剧、猴戏、特技、擂台等等,画的事物繁多,虽然失去了宋代古制,但仍是研究明清之际社会风俗不可缺的珍贵史料。

清本《清明上河图》河岸局部

“曲谏”名作,并非歌功颂德


一看见《清明上河图》,多数人首先是被它气势恢宏的场景所震撼。

但事实上,《清明上河图》绝非只是简单的描绘盛世风景和日常生活,在商业繁荣的表面之下其实暗藏玄机,明线下交织着一条令人心悸的暗线,同时又是一幅极具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通过表现惊马闯郊市为伏笔,铺垫出全卷矛盾的视觉中心,船与桥的险情和桥上文武官员争道交织成的矛盾高潮,还有前后出现的军力懈怠、消防缺失、城防涣散、国门洞开、商贸侵街、商贾囤粮、酒患成灾等场景。

从一个小例子中就可见一斑,当时的汴京多是木质结构的房屋,据史料记载,北宋记录在案的特大火灾就有40多次,因此消防安全是当时社会及其严峻问题。按规定,汴京每个坊都设有一座望火楼,专门观测火警。楼下有被称为“潜火兵”的军队驻守,专司消防。而在《清明上河图》中,张择端画了望火楼,但楼上却无一人观望,更夸张的是,望火楼下的两排兵营被改作了饭馆。张择端正是用这种方式以画曲谏,提出对城防、安全、交通等诸多社会问题的深深忧虑。

众所周知,北宋一朝重文轻武。从开国皇帝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开始,一直都落下了军纪废弛,兵力不足的病根。张择端身为一介书生,即使有所察觉,也难以扭转乾坤,只是用尽毕生所学作此画作,希望能向徽宗展示这一社会顽疾,迎来社会变革。

不过这样一幅长长的画卷,最终却没能改变北宋覆灭的命运,一向军事羸弱的北宋,终于在靖康二年四月,被金军攻破东京,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靖康耻”

从这个意义上讲,传世名作《清明上河图》的背后,更多的是一层悲剧色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