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论
思维论
这部著作是迄今国内少有的系统研究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论著。
作品名称
思维论
创作年代
2009年5月
文学体裁
科学论著
作者
乔俊武
主要内容
系统研究人类思维规律
《思维论》及作者简介
《思维论》(作者:乔俊武)于2009年5月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
乔俊武专著《思维论》(上下卷)
已被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家图书馆收藏。国内权威学术杂志《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科技日报》等媒体和不少专家学者对该书进行了评述。
《思维论》作者以“探索思维规律,普及思维知识,追求思维绩效,推进社会理性”为主旨,站在“为了我们人类素质的脱胎换骨”的高度,怀着“有的人是拼命抢时间在写书,而我却是拖着时间写书在养命”的淡定心态,围绕“什么是思维,怎样思维”作了科学、全面、深入、系统的阐释和论述。
该书共83万字,涉及2000余古今中外名人著作观点,主要内容包括:18个章节对如何科学思维的全方位阐释;形象化的思维图示;与各类思维现象相联系的便于记忆和运用的汉语成语;800多条迸射思想火花的“要语采撷”。其研究的突出成果是:对各种思维现象进行了系统整合,阐释了知识体系形成思维背景的基础作用,揭示了思维背景三种运用类型导致的思维方式的重要功能,概括了思维方法的具体内涵,清晰了思维模式的更新途径,探讨了思维语言机制和多元的思维语言运用,触及了思维这个意识可控制部分的范围、深度和体系,对人类知识信息深层涵义的技术分享和探索思维规律、明确思维创新以及为人们思维质量的提高进行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探讨。
作者为完成这部著作,撰写时间达18年之久,钻研资料6000余份、专业著作230多部,制作学习卡片成万份,草稿达150余万字。
作者为验证和推广其对科学思维的研究成果,在《思维论》撰写后期先后11次举办思维科学讲座。讲座主题依次为:《思维活动结构与相关关联》;《思维与外部相关》;《思维方式是一种思维存在》;《思维全程的完善》;《思维方式与新闻采访》;《市场营销中的服务业思维》;《财政工作中的思维运作》;《企业管理与思维技术》;《思维方式与思维方法》;《走出感觉进入思维》;《科学思维的技术管理》等。
《思维论》出版后,作者于2010年5月8日—9月18日,以解读《思维论》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与发展的科学思维》为主题举办学术讲座18讲。 第1讲:解读“思维现象”;现代企业在经济社会中的位置。第2讲:解读“思维活动”;企业家在企业生存中的地位。第3讲:解读“思维工具(一)想象”;企业经营的基本框架。第4讲:解读“思维工具(二)理解”;管理者的职能和要求。第5讲:解读“思维工具(三)逻辑”;企业管理中的组织结构与处理。第6讲:解读“思维方法”;企业管理的基本方法。第7讲:解读“思维前置”;企业管理的主要手段。第8讲:解读“思维背景”;企业对人的管理艺术。第9讲:解读“思维方式”。第10讲:解读“思维模式”;企业对物的管理制度。第11讲:解读“思维语言”;企业信息管理。第12讲:解读“思维质量”;企业固定资产(金)的管理要则。第13讲:解读“思维类型”;企业流动资金的管理要则。第14讲:解读“思维相关”;企业成本管理。第15讲:解读“思维意识”;企业产品价格和销售管理要则。第16讲:解读“思维实践”;企业纯收入的管理要则、专项基金的管理要则。第17讲:解读“思维创新”;企业财务收支管理要则、债务管理要则和企业的后续发展。第18讲:解读“思维絮例”。
2010年9月,由作者发起的全国首个研究推广科学思维的协会组织——“陕西省渭南市中小企业协会现代企业科学思维决策分会”成立。
2011年3月,“科学思维网”开通。
乔俊武,1948年7月生,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人,陕西省渭南市中小企业协会会长、现代企业科学思维决策分会主任,中国自然科学协会、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和中国心理学会会员。著有《书法基础知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乔俊武墨迹三帧》(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诗苑草笔》等。
《思维论》摘语
确实,我们要摆脱只仅仅是为了吃饭、睡觉和生儿育女这种简单生存方式的根本出路在于恰当地思维。只有到了能恰当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身的关系时,人类才算进入了一种有质量的相对文明的人生、人世和世界。所以,思维也是一种生存方式。
乔俊武先生在英国剑桥
为了使经验思维走向科学思维,使少数人的成功思维走向大众的日常思维,使盲目的必然思维走向自觉的自由思维,通过思维技术——方法和方式的普及,以期推动社会群体思维水平和质量的提高,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节奏,才是我们的本意。
我的夙衷只有一点,就是为了我们人类素质的脱胎换骨,为了人在先天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能战胜自己,为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不白来一趟,我们应该进入思维内部,了解它,熟悉它,总结它,研究它,驾驭它和调整它,从而获得创造,以不辜负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所拥有的这种不同于任何一种生灵的具有巨大潜能的特殊器官——大脑。
社会倡导人们学习,是对的。对更高层次的人来说,则应倡导思考,——思维。处于当今社会,对于一个不思考、不知思考、不懂思考、不愿思考、不会思考、不善于思考的人来说,不能说不是一种可悲。
随着人们知识领域的扩展、文化素质的日益提升,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我们最主要、最重要、最必要的资产就是能够高质量地有效思维。
只有思维网织的智慧才能保持永恒。
认识最重要之点在于思维导致的知识生产运动。
在认识领域,“为什么”才是真正的知识。
把简单对象搞复杂其实很简单,而把复杂对象能提炼简单却是很复杂的事。
经历和耐心是一种资源。
如果说知识的本性是涵义,那么知识的天才就是概括。
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性格和思维方式的训练。
要真正学习能解决问题的方法。
杂乱无章的现象背后事实上总是存在着另一种秩序。
知识给予人最宝贵的能力就是思维。
学习各种不同的人对自然、社会和自身怎样进行思考的方式才是真谛。
先进虽然带来文明,而富足却伴随着堕落。
对一个现代人最有效的惩罚,莫过于是自己感到个人价值的未能最终实现。
宽容是美德之王。
自知为智慧之峰。
思维属成功之本。
人的力量来自对自己的清楚。
一切有业绩的人,并不都是很聪明的人,却全是积久刻苦而执着坚持的人。
没有怀疑就不会产生有价值的思维。
人真正的差异,除了思维的潜差异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付诸行动的思维实践的差异。
推诚为应物之先。
强学为立身之源。
需要是创造之母,演练便是创造之父。
提高创新型人才密度是一个民族适应世界文明的重要出路。
只有思维富翁才是真正的精神贵族。
《思维论》作者自序
思维,为人类的进化发挥了何等重要的作用。
人类思维,为我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精神财富。
乔俊武先生在大学讲堂
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游弋在思维的海洋里。
可是什么是思维,思维是什么?
对人的思维,智者和精英们已经、正在和将会永恒地叩探和思索。
其中,有在脑神经学科进行的研究和试测,有在哲学思辩中的推演,有在心理学中的寻求,有在为此专门设立的认知学科中的勘钻;专家们都在各自领域进行着相对成功的单打独斗和孤军而战。
回顾起来,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外部对思维的内涵界定为社会历史的产物;皮亚杰从个体幼年的思维形态来认识人类思维的历史阶段;列宁对思维的整体性认识进行过初期部分切入;弗洛伊德对意识进行了分层研究;阿恩海姆对意识中感觉和思维的关系做了深入探讨;巴甫洛夫两个信号系统学说为思维材料分类从源头上打了基础;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维实际是不自觉地对第二信号系统运用的演绎部分的形式总结;培根又对逻辑思维中的归纳部分进行了完整的推进;罗巴切夫斯基、黎曼、闵可夫斯基和希尔伯特等在数学载体上对思维空间从凸面、曲面、体流和放射等方面作了高层次的推进;钱学森在更大背景下从思维的科学系统出发,提出思维要研究意识可控制的部分,只有清楚了可控制部分,才能不断地扩大可控制部分,缩小未控制部分,进而全部明白意识,为思维研究的范围和纵深延展提出了母体性框架;托尼·巴赞、德·波诺等也从技巧的不同侧面对思维进行了不同凡响的探讨。
这些宝贵的付出和可佩的劳作,取得了堪值珍视的成果;如果要使思维期盼成为反映思维规律的一门科学而被人们所普遍自觉接受,我们研究思维要走的路程还很遥远。统观至今对思维研究所处的水平,需要关注审视的问题在于,对思维的探索尚且停留在外部、表层、零碎和混合的这么一种自流状态。
好在,前师们的既有成果在不同方位为思维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切入选择方面的资源,如果能继续向前推进几步,现有成果它们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建立起来;如果再以更大的涵盖、更高的层次和更深的联系对其进行系统,也许希望就可以看到。要求从整体上、规律上和系统上以科学的态度与精神来对自己进行研究的思维,在期待着人类;我们能够感觉到。
我们的出发点在于紧盯思维实践这个基础。对思维的研究路径可以很多,这里选择的是贴近科学和容易理解的标点。
我们的视野在于着眼意识可控制部分这个领域。对人类意识的探索,盲区现在很多,我们可以先抓住人们已经认识并且能熟练掌握的部分。
我们的聚焦点在于看重科学思维技术管理的意识范围。思维科学的系统结构非常复杂,我们仅能涉及其中的方法和方式部分。
本书的研究推进就是循着这样的主旨一步一步走出来的。随着意识可控制部分的不断扩张,必然是目前未被控制部分的日益被蚕食,思维这个被认识的正方形部分将会通过切割越来越接近于它外接的圆。我们研究的内容就是这样展开的。
通过对思维现象到思维活动的探讨,论述了想象、理解和逻辑及其具体思维方法;通过对汲取知识建立知识体系和知识背景的探讨,论述了思维背景和对思维背景运用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以及对思维方式产生制约作用的思维模式;通过对思维语言的探索、思维质量的解析、思维类型的熟悉、思维相关的搜理、思维意识的清晰、思维实践的强调、思维障碍的探究和思维创造的理解,论述了思维体系基本的纵横相关因素。这既是本书的有机内容,也是始终坚持的写作脉络。
对思维的系统研究展开,是一种复杂探索的初试。这里仅仅暂能挂一漏万地接触到的思维方法、思维形式、思维方式和思维模式本身就是科学思维技术体系的不同层次,对它们的娴熟、使用、驾驭和调遣本身就是一种高智能的意识管理。我们对这种虚拟管理的探索尽管积时日久但也同样只是初步的思维实践。现在的成果仅仅是对思维认识的一个可想而知的阶段和水平。
为了人类信息知识深层涵义普遍永久的技术分享,为了探索思维规律、普及思维知识、讲究思维绩效、推进社会理性,让我们就此首先进行沟通和对话罢。
我没有资格对本书基本结论的价值作出认识性的评价和定位,因为任何天才人物的智慧性收获都无法挑战人类认识史、思想史和思维史对它的蹂躏;但却有理由把自己关注、倾情、探索和追求中投入的努力展现出来。因为这是一种精神。没有这种精神,就不会有任何状态的我们所钟情的理想和目标。
《思维论》作者研究感受
本书所作努力,只是干了件相当多的人不屑于干、不愿意干而并非不能干的事。排斥一般意义上的非智力因素,具备条件承担这项使命的人应该很多很多,不过源于他们对此没有选择罢了。
乔俊武先生为某大学题字
至于书中的学术观点有无意义、定义可否成立、构建是否合理、体系是否科学、关联清晰不清晰等等,看来也都不是某个人所能够说了就算的事,只能靠人们的思维实践。这些都是以后的事了。
在此,我想透渗出的信息只不过是:
思维科学的研究不容回避。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运作的一种现实,却又不愿涉入,这不是一种正常的状态。
思维科学的研究需要专注。身处中国西部,在外来刺激和环境具备的情况下,经过二十多年的思考和研究、十七八年的写作和修改,这本书派生的功劳是对我中年心理和忧虑心态的淡化与填充,它是陪伴我赶走空虚生活的同路者。使我感到欣慰的,不仅仅是其中这些人们认为如何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这种改变了我后半生的专注。
思维科学的研究应该做出必要的付出和牺牲。处在这样一个没有前人作过并且高度抽象和复杂的作用对象中,犹如置身于茫茫长夜,不作出艰苦跋涉、不作出时间和精神的煎熬是不可能的。
回头来看,撇开所研究的特定内容,除少数章节中为说明抽象思维范畴列举的例子之外,实际本书写作中,什么具体专业都没有过多涉及。正是这种什么具体都没有涉及的抽象存在,却导演了我们人类有史可查的数千年的各种各样的历史。所以,站在抽象的制高点上,放开前瞻的目光审视,遁入对象的内部窥探,再在广义相对论等效背景下看待各种思维活动,我们就会觉得越是抽象越显得有用。看起来,处于存在性、普遍性和抽象性等维度交汇点上的思维,还真得期待着更多的人、花费更多的精力、从更多的方面来对它进行科学勘探,以使其更到位地作用于自然、作用于社会和作用于自我。
从事思维科学的研究,使自己在人生经历中受益匪浅。
研究思维,需要普遍的思维实践。擅长理科专业的人,导致其思维过程以逻辑严谨见长而略缺形象浪漫,创造性逊色;通于人文专业的人,酿成思维灵活、思绪粗放,经常较有新点子而鲜见完整的逻辑体系;即使可以文理兼通,如果又缺乏研究能力和表达写作能力,思维如何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呢?更不用说,思维实践不仅仅是一种认知实践,它也是多维相关的理想化实践,如果自己的思维都管不了自己的意识和行为,作为一个具体的人,研究思维还有什么用?
研究思维,需要达到具体的思维绩效。研究思维,最终落脚到对内是人的恰当的行为和恰当的做事,对外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现在与将来关系的自觉调节。说到底,研究思维是为了如何运用思维、如何科学地实践,为管用。站在研究角度,哪怕对思维规律的揭示取得一点点贡献,都是难能可贵的。然而,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站在哲学角度,进行纯粹性思辨的概念繁衍,远离生活和实践,其所谓成果永远得不到思维实践的验证,也就是说自己从来也没有成功地解决过一件复杂或棘手的具体问题,那么,写出来的东西不用说让别人,首先出于良心和良知,我们自己能放心吗?
研究思维,需要瞻顾科学的情怀。现在有不少这方面课题的研究,有些是哲学推演,有些是经验体会,有些是技巧发现,有些是把人的生理部分脑神经科学的进展牵强到意识领域等,其共同的缺陷是疏离思维实践、忽视思维规律、避开体系机制,恰恰丧失了科学本身最重要的三个要素。这就从侧面警告我自己,一定要尽力从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科学史、美学、历史、人才学和语言学、数学等多门学科的现象分布中,挖出人们思维中普遍的起根本性作用的东西。
在此,要深深地感激我们中华民族为人类作出的杰出贡献,——世界独一无二的博大精深的汉字。在思维这个最枯燥、最寂寞、最抽象的虚拟王国里,我踽踽独行了二十多年;能使我发挥自己大脑优势的思维体操的阵地和避开风尘开拓自己安逸精神乐园的挚友,就是汉语。汉语的运用,使我对描述虚无缥缈意义的各种状态,初步实现了条分缕析和自以为目前还可以表达清楚的既定目标。
尽管综合各种现有理论的观点很多,但我们的研究始终离不开科学精神的驱使。正是科学的求真精神,使我们超越感觉、常识和传统,透过现象的表面和错觉以及假象,认识思维领域的某些本质和规律;正是科学的求实精神,使得我们在研究中,不是凭借思辨和个例,而是崇尚思维实践的实证,求得所得到的结论是否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检验性;正是科学的求新精神,使我们对思维科学研究的价值锁定在我们并不在于对思维现象和思维规律的研究说明了什么,而在于这种揭示对未来思维实践中有什么作用,它对人类群体智力开启具有多大的贡献份额;正是科学的求进精神,才使我们的研究力求始终站在一个永无止境、永远开放的理念基座上,以求最大限度地顾及人类各个民族、各个阶段包括尔后可能的各种文明成果,以求最广范围地涵盖社会生活中所涉及的各个学科的比较前沿的成果,以求最深程度地探究思维这个形而上、形而先、形而后、形而内的无形是如何在瞬间、在复杂和在我们的行为之先与行动之中,一次不同于一次地运动着。
可见的思维研究中,目前流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站在思维现象的外部,只谈感受,说不出道理;站在思辨的角度,只谈概念,脱离实践;站在仅有的一点技巧上,不探索规律,无法看出有机的联系;更甚者,概念混乱,定义模糊,边界不清,迷失归属,在连自己也没有弄清楚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却在尽力地寻找一种自己所谓的清晰的表达方式。这种局面自然难以为继。
研究也是学习。通过学习,不论是邃密的传统文化或者深沉的新知,都能透出感性与理性结合的粘质。其中经过理解内化而产生的渗透力,除益智强化思维能力之外,也会清及自己腌臜心灵的一角,使人幡然醒悟,以挣脱世网尘劳和名缰利锁,达到精神境界的纯净并得以升华。
在某种程度上,自己研究思维现象、学习思维科学的执着和恒心也是对某些西方上流精英藐视和歧判东方智慧那种区域偏见的一种学术反抗。任何民族智慧都是世界的,世界智慧都是民族的。当看到法国的国际研究权威专家让·吕克·多梅纳克的“仅从过去的情况来看,试图将中国的科学精神或科学思想归结为一种令人满意的模式,在我看来有些大胆”的语言文载时,就更加加固和清晰了我对自己研究内容的追求。人类的思维成果是共享的。东方人、中国人的思维同整个人类的思维是同质的,只是尚未经过文学的科学研究和整理,——并不是令人满意的模式不存在;或者说,在研究、揭示和整理人类思维规律的征途上,中华民族同样具有自己的同世界文明民族不相上下的思维潜能。
我们的研究,不同于一些纯粹的理论工作者。这里,并没有循着一般人空洞地离开一定时空背景进行纯粹概念解析,枯燥的逻辑推演和远距生活的理论思辨窠臼,而是一直没有离开同世界文明民族不相上下的思维实践的主线。
我们研究思维重在研究思维方法。方法,不仅在于学习,更基于实践。说实话,牛顿并没有学习过唯物辩证法,但他在《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中却能提出研究自然的四条规律(不放大对象,同类结果给以相同原因,物体之属性为一切物体之属性的前置——不能减少不能加强且为一切物体共有,实验中经归纳而得的定理未经事实修正之前恒当如视);同样,达尔文也没有学过唯物辩证法,但他所遵从的是从顽强的事实出发,从中概括结论和规律,他说,我“有一种最强烈的要求去理解或解说我所观察到的事物”;“我能够长年累月地思索和推敲任何还没有得到解释的问题”。对此,我深有同感。
我也相信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话“真正的书籍应该是黑夜和沉默的产物,而不是白昼和闲聊的果实”。作品要想有价值,留给人思考的余地就应该越大。如果我们的研究成果不能扩展到整个人类,那么,这个写作就毫无意义。
面对思维这种深层次的知识和高层次的文化,越钻研越容易使人认识到思维科学的规律和思维体系的要点,对人类理性的过滤、智性的提升、情操的陶冶和行为的文明及其后果,将会发挥多么重要的影响!
确实,我们要摆脱只仅仅是为了吃饭、睡觉和生儿育女这种简单生存方式的根本出路在于恰当地思维。只有到了能恰当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身的关系时,人类才算进入了一种有质量的相对文明的人生、人世和世界。所以,思维也是一种生存方式。
本书的诞生,更得益于古今中外思想大家的各种成果:
弗朗西斯·克里克(英)对脑状态是神经元网络的行为和性质的假说,使我们把对思维科学和脑神经学科的分开研究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德)唯物论的反映论,是我们研究思维科学的基石;
毛泽东(中)的实践论是我们研究思维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弗洛伊德(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为我们的非意识思维和非理性思维提供了理论探索;
钱学森(中)关于研究思维就要研究意识的可控制部分的断定,对指引我们的研究至关重要,否则,我们的研究就会被偏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