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写作规律与技巧 3
【转载】
6.构建独特的叙事视角。余华常采用独特的叙事视角来讲述故事。在《第七天》中,以一个死者的视角来观察死后的世界,这种视角新奇而独特,看到了人间百态在另一个维度的呈现。他说:“无论多么美好的体验都会成为过去,无论多么深切的悲哀也会落在昨天,一如时光的流逝毫不留情。”从死者的视角,对生命和死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写作时尝试新的视角。比如写一场校园运动会,可以从操场边的一棵老槐树的视角来写,看着同学们在操场上奔跑、欢呼,展现出不一样的校园氛围。
7.以幽默缓解沉重。尽管余华的作品大多涉及苦难,但他常常会用幽默来缓解沉重的氛围。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许三观用嘴“炒菜”那一段,充满了黑色幽默。他对孩子们描述炒猪肝的美味,“猪肝先是切成片,很小的片,然后放到油锅里一炸,再放上酱油、放上一点醋、放上一点葱花,再放上一点糖,就出锅啦。”这种幽默让读者在苦难的生活背景下感受到一丝温暖和人性的光辉。
比如,写一个关于灾难的故事,地震后的救援,可以描写一个被困者在废墟下和救援人员开玩笑,缓解紧张气氛,展现出人类在困境中乐观的一面。
8.注重对话的真实性。余华作品中的对话简洁而真实,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在《兄弟》中,李光头和宋钢的对话,充满了兄弟间的情谊和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特点。“李光头,你以前对我说过:‘就是天翻地覆慨而慷了,我们还是兄弟。’”这样的对话简洁明了,却深刻地反映了人物关系。
同样,在写人物对话时,要避免过于书面化。 比如写两个街头小贩的对话,“嘿,你这货今天卖得咋样?”“别提了,城管来了两趟,没咋卖出去。”这种口语化的对话更能让人物鲜活起来。
9.把握节奏,张弛有度。余华的作品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在紧张的情节之后,会有舒缓的段落。比如《兄弟》中,在激烈的冲突场景后,会有一些描写兄弟间温情时刻的内容。他说:“这就是人世间,有一个人走向死亡,可是无限眷恋晚霞映照下的生活;另两个人寻欢作乐,可是不知道落日的余晖有多么的美丽。”这种节奏的变化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会一直处于紧张或疲惫状态。
在创作时,写一个冒险故事,在紧张刺激的冒险环节后,可以安排主角在安全的营地休息,回忆过往,调整节奏,让读者有喘息的机会。
10.让情感自然流淌。余华的作品中情感是自然而真挚的,没有刻意的煽情。在《在细雨中呼喊》里,对亲情、友情的描写都是那么自然,读者能感受到那种发自内心的情感。他说:“回首往事或者怀念故乡,其实只是在现实里不知所措以后的故作镇静。”这种对情感的内敛表达让作品更具感染力。
同样,在写抒情散文时,不要过于夸张地抒发情感。比如写对故乡的思念,不要一味地说“我多么多么想念故乡”,可以写故乡的一草一木,儿时在河边捉鱼的场景,让情感在这些回忆中自然流露。
11.突破传统叙事结构。余华的作品在叙事结构上常常突破传统。《第七天》的非线性叙事结构,以七天的时间为线索,但又穿插了各种回忆和现实,打破了传统叙事的连贯性,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他说:“我的悲伤还来不及出发,就已经到站下车。”这种独特的叙事结构与情感表达相得益彰。
创作时也可以尝试突破。比如写一个爱情故事,可以从故事的中间开始,然后穿插两人相识的过程和未来的想象,让故事更加富有层次感。
12.对人性进行深度挖掘。余华的作品是人性的放大镜。在《兄弟》中,人性的善良与丑恶、坚韧与脆弱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李光头的成功与堕落,宋钢的善良与无奈,都反映了人性在复杂环境中的变化。他说:“人啊,活着时受了再多的苦,到了快死的时候也会想个法子来宽慰自己。”这种对人性的洞察让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在写作时,无论是写历史故事还是现代故事,都要挖掘人物的人性。写一个战争中的士兵,他在战场上杀敌,但面对敌人的求饶时内心的挣扎,这种对人性的刻画能让故事更加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