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院,不忘的院
窗外没有星星,就连月亮都也隐了身影,迷迷糊糊地走着,走在路灯下的街道。突然有一丝凌乱,过了许久,这才拍了拍头,恍然大悟,这里早已不是瓷都,也不是陶院。
犹记起那条不知道走了多少次的小道,小道不长,也就一百米左右罢了,这条小道是我们进出宿舍的必经之路,每一次去上课,每一次吃饭,每一次下课,我们都走在这条小道之上。朋友周某曾经跟我说过,四年下来我们估计从这条小道上走过上万次了。试试想想,暗暗细数,只能黯然点了点头,还真是走过一万多次。
走过小道,小道之后便是图书馆,小小的图书馆不算很大,仅仅只有四层,除却楼下一层的自习室,仅仅只有三层。小楼里藏有多少图书我没想过,只是觉得里面的图书就算我花上一辈子都难以看完吧。小小的图书馆我并没有去过多少次,每次走在外面总是觉得里面没有适合我的书籍,现在想想,却不免为自己的狂妄打了个嘴巴子。
图书馆的前面,常年处于干涸的喷泉。喷泉的水常年都是干涸的,金色的太阳照射下来,映在底下的瓷砖上折射出美丽的光芒。喷泉的样子我已经不大记得,只是记得有水的时候比没水的时候要好看不少。白色的水柱从泉嘴喷出,形成一道美丽的风景,而复又跌落池底,和池底的水发出清脆的撞击,宛如一首天籁。
下沉广场,思绪突然飘到了这个地方。广场不大,整体呈下沉之势,或许这也正是它名字的由来吧。每每上课下课,广场总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必经之路。小小的广场似乎还不满足于被万人行走的荣幸,更是将整个学校所有的活动全部承包了下来。一年四季总是会有演唱会,不管有没有观众选择聆听。春天的破土声,夏天的蛙声,秋天的落叶声,冬天的风声。广场从来没有寂寞过,默默地守在逸夫楼的旁边,如同一个站岗的卫士。
如果说下沉广场带给我的印象是低洼的话,那么逸夫楼给我的第一感觉绝对是高。七层的楼虽然和外面动辄十几二十层的大厦比起来虽然算不上什么,但对于陶院而言,七层的建筑已经可以算的上是一览群山小了。逸夫楼的高给我最深的印象当属大一,那时候的我们常常在周六的时候奔波于寝室和逸夫楼的七楼之间,为的是上一节深奥的高数课。那时候的我们,还不怎么懂得在大学逃课的一种常态,就算在六月还得冒着腾腾热气来回奔走,在被太阳炽烤的七楼蒸着桑拿。
陶院有两种眼色,一种是白色,另一种则是红色,红色之中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瓷砖的红,另一种则是红楼的红。红楼的红是不一样的,它和学校其他的不同,它的红是特殊的,至少对于陶院来说是的。红楼的历史有多久我没有去打听过,古式的外貌似乎已经将它的历史呈现在了我们眼前。红楼是漂亮的,在整个陶院我找不到任何一个地方能够将它的美能够和红楼想比。红楼的美,美在它独特的外形,美在它那独特的红色,美在它那所具有的独特的安静。红楼的美在毕业的时候成为其最为有利的代言,毕业季的时候,红楼成了整个陶院最好的合影区,毕业的我们纷纷选择在这个独特的地方展现出我们独特的美,也展现红楼独特的美。
想到这里,我恍如做了一个美梦,梦中的我再次回到那块熟悉的地方。在各个地方安静地走着,感受着陶院独有的脉搏。我突然想起,我竟然忘记了操场,晚饭后的操场总是繁忙的。情侣们绕着跑道走着,互相倾诉着彼此之间不会厌倦的情话。健将们总是跑着,借着十几圈的跑步来增强自己的体魄。基友们总是互相搭着,借着这个空当在操场上寻觅着,几只眼睛灰溜溜地转着,希望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寻找到养眼的妹子。闺蜜们总是互相缠着,述说着生活中的不快,八卦着各种明星轶事,吐槽着和室友间的摩擦。操场总是这么繁忙,它的繁忙不止在多姿多彩的晚上,也在喧闹的白天,只不过那时,操场是属于汗水的。
我不知道未来的人生有没有机会再去陶院,也不知道在多年后的未来,印象中的陶院是否会有很大的改变。但整整四年,脉搏连着陶院,陶院也连着我们。四年的生活,有哭有笑,有欢有泪。这种感觉或许在以后的生活再也无法寻觅,也再也无法寻找。
杭城是美丽的,它让我第一眼就爱上了整座城市。但它的美是冰冷的,它的美没有陶院的温馨,没有陶院的温暖。最主要的是我的脉搏还没有连上杭城,它还深深扎在陶院,扎根在那个叫做瓷都的城市。
���c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