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

关于宗教和死亡

2021-06-09  本文已影响0人  拿笔写着

书名《稻盛和夫的哲学》,简单又贴切的名字。

同翻译此书的曹岫云先生有同感。我曾经也认真阅读过基本古今中外的哲学名著,却是似懂非懂,因而不免质疑自己的智商,感到自惭形秽。但稻盛和夫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这种哲学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可以运用。这种哲学不仅催人奋进,而且它是指引个人、组织、社会乃至人类朝着善的、美好的方向前进的哲学。稻盛先生虽然出身科学家,出名是企业家,但他本质上是一个哲学家,而且是一位彻底追求正确思考和正确行动的哲学家。

书中将稻盛先生的见解和观点分为二十章节,囊括日常生活或社会发展的普遍情况。篇幅有限,仅挑选了个人认为新颖且耐人寻味的章节分享。

第十八章,关于宗教和死亡。

关于宗教

先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你信仰哪种宗教?”

当问及这个问题时,许多年轻一辈的人都会回答说“我没有宗教信任”。而反观老一辈的人,会发现,他们大多数比较迷信,或者说向来都有自己信仰的一样东西。两代之间的强烈对比,让我产生了思考。“为什么人们慢慢向无宗教信仰方向发展呢?”

在书中简单叙述的日本发展史中,我找到了答案。日本的知识阶层以无宗教信仰为荣,那是明治维新之后的现象。明治以后,日本快速迅猛地引入西方文明,当时,最推崇的就是科学的合理性和逻辑性。当时明治政府极力否定各类神话传说。为了落实日本“科技立国”的方针,需要国民信奉符合逻辑的思维方式,采用高效合理的方法来推动事业的发展。查阅资料发现,同期不久,1955年,我们中国结合我国情况也提出了类似日本“科技立国”的方针,名为“科教兴国”。我认为,不管是立国还是兴国,日本和我国都在往着科学的合理性和逻辑性发展,换言之,新一辈的年轻人是接受更加科学的教育,这么一来,无法用科学来解释的宗教信仰也被视作了迷信。其结果是,人们开始觉得没有宗教信仰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于是人们慢慢向无宗教信仰方向发展。

但是最后未能依赖宗教的人还是占了多数。他们如何安心立命,如何填补心灵的空洞呢?现在的年代是安逸的,现代人的心中出现了空洞和空白,这种空白感、空虚感日趋严重,而且找不到可以填补的东西。正当我在寻思、在观察的时候,社会上又出现一种“新的宗教”。如年轻人中找狐仙、玩塔罗牌占卜乃至对新兴宗教产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表面上否定迷信,但另一方面,为了填补心灵的空虚,人们又会被神秘的事物所吸引。

最后,总结作者的见解,分享三个维度自己的思考。

思考1:正视宗教信仰,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自由。可以尝试着去接触自己有兴趣的宗教信仰,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或者拥有自己信奉的一套正确的逻辑事物。

思考2:如果我们信仰宗教,我们就应该深深的理解宗教的含义,用正确的教义指导我们的生活。要既有科学的理性学习,也要有感性的灵魂生活,刚柔并济。

思考3:思想自由,大道至简。

「批注:思想自由 Freedom of thought 又称观念自由,是个人持有不同于他人,包括不同于家长,不同于宗教组织,不同于执政党的独立思想之权利。思想自由是人权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言论自由、出版自由。」

关于死亡

对于过去时代的人们而言,“死后自己会去哪里?结果将会怎样?”这种对于死后要去的世界的担忧和不安,才是对于死亡的恐惧。

”科技兴国“以来,灵和魂都被当作了迷信,死亡的意义只限于肉体的消灭。肉体之外的心和灵魂并不存在,肉体的死亡意味着包括灵魂在内的一切都归于零。因为否定了灵魂,结果导致人们对于死亡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现在的人类对于死亡的意识几乎都集中在人死亡瞬间肉体的痛苦,以及对于这种痛苦的恐惧。

最后,作者把提出的“死后自己会去哪里?结果将会怎样?”换个问法,我们一起来思考。“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

思考1:能看见这篇文章,能看见我的这个提问,证明我们都还没死亡,那对于死亡这个问题我们有没有最佳答案呢。我认为,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心灵缺口也不同,最佳答案只能是自己认真思考过才知道的。

思考2:如果我们认同作者的独特见解。当我们离开现世进入来世时,我们所能携带的只有灵魂,财产、名声等只能统统放下,也没人陪我们同行。单独一个人死去,虽然寂寞,但我们必须孤身踏上新的征程。那时候我们可以佩戴的勋章,,就是一个更美丽的灵魂,一颗更光明的心。

思考3:如果你和我一样,站在了“有灵魂”与“无灵魂”的中间。我们不妨反过来想,其实有灵魂亦或无灵魂,重要吗?起码对于还活在现世的我们并不重要。那面对死亡时,“如何面对”还重要吗?我想,死了,便也不重要了。所以我觉得更应该把问题再换一个维度,才可以有效的继续思考理解。

“我们死亡之前该如何面对?”

我们现在正值青春年货,如无意外发生,再活七八十年不是问题。所以更应该关注,死亡之前,我们该如何面对。如果只是单纯给大家灌鸡汤,要努力、要上进,你我都难以接受。而作者在书中提到了“意识体”的概念,特别有趣。作者把人的一生经历比喻成是对于寄存在自己身上“意识体”的修炼。在迎来死亡的时候,如果有人问“你在现世干了什么?”该如何回答呢?“创办了一个大企业。”这样的答案对于意识体而言没有任何价值,因为肉体已不复存在,哪怕拥有几千亿的财产又有什么意义呢?

那么,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人生在世时所塑造的人格、人性、灵魂、意识体。它不会随着肉体的消亡而消失。“你一生努力不懈,不断提升自己,以至拥有了如此高尚的人格。”我认为,这样的评价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就是说,我们活在现世的目的就是提升自己的人格。

这样,人生就可以用一句话表达,人生就是“提高心性的过程”。因此,不管事业成功还是失败,不管学习生活顺利还是坎坷,不管人患病还是健康,所有的一切,都是创造宇宙的造物主为了提高我们的心性而赋予我们的修炼。自然,人死亡之前一切的选择权都在我们各自的手上。可以勇敢面对,亦可以懦弱躲避。不同的选择,人生也将千差万别。成与败,皆在自己手里。

开学到现在,忙里偷闲,断断续续的也算看了七八本书,只有这一本书让我反反复复的看了一遍又一遍,也不敢说真正看懂。这本书分类为企业经营的哲学书。抱着好奇心,我以学生的身份阅读本书后,感觉它更像一本引导人们日常思考和探索生活的实践书,里面的观点也能灵活运用于日常工作、学习生活。

一个长辈提示我,如果有意去阅读这本书,可以尝试着记录下自己对于作者观点的思考和想法,与各种自己实际生活的事例联系起来。对我而言,从简单的阅读,到情不自禁地在书本空白处留下思考的记录,是一种特别的体验。作者简朴婉转的话语,总能引发片刻之间的思考。一段时间后,回头再看一遍,你又会激发出新的灵感和想法 。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