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仁”、“义”
2018-10-20 本文已影响1人
老聃使徒
“仁”、“义”是中华文化中比较重要的两个汉字,因时间久远,国人已不知其原始意义。
仁的甲骨文是这样写的:
它的左边是个人,背对着后面那个看似“二”的东西。那并不是二,下面一横是地面,上面那横在有些甲骨文里是个点点,通过仔细研究,笔者确信造字者想画的是地上一个金属块。
一个人,背对着地上的金属块,什么意思?
“仁”的形义是路不拾遗——看到别人掉在地上的东西,不论多贵重,直接无视,走过去,不拿。它的音义同“忍”。综合起来,用“不是你的不要拿”来解释“仁”是比较恰当的。
“仁”的理念在五帝及夏商周时代不光用来教化百姓忍住贪念,不偷不抢,更多地是要求各级领主不要太贪心,不要从穷百姓身上索取太多。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为仁”,孟子所谓“仁者爱人”,都由此而来。在法制匮乏的时代,这种教化对稳定社会有着积极意义。
“义”的甲骨文是这样写的:
它的上面是个羊头,这是炎黄部落士兵的“军帽”,部落不同标志不同,蚩尤部落用牛头,打仗时识别敌我就靠它。羊下左侧是部落旗帜,打仗时靠它引导部队集结或分散。旗帜的右边是“戈”,士兵打仗的武器。此三者是当时军队必备的东西。
“义”的音义同“一”,是“集结”的意思。
整体来说,“义”的意思就是,要打仗了,各部落都请带着军帽、旗帜和武器到指定地点集结,接受检阅。
诸侯们一定要服从指令,派军队前去集结作战吗?答案是:必须滴!在国家还没有形成的时候,炎黄各部靠“盟约”来实现集体安全,一部被打,十部去帮,不帮就是“不义”。别人挨打,你背弃盟约不去帮,下次你被打,就没人来帮你。“义”,可以说是那一时代为保证各氏族安全而产生的道德说教。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义”,就是“该付出的要付出”。
仁,不是你的不要拿;义,该付出的要付出。
这就是所谓“仁”、“义”的原始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