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印象笔记做个人知识管理
一、如果能够用印象唤醒回忆
我进大学时第一次写的程序,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进入工作后,我当了几年程序员,辗转了几家单位,所使用的框架一直经历了cocos2dx、android、c#、java本地程序、caffe、matlab,最后到了现在的spring boot。显然,技能点虽多但不精通,职业路径严重缺乏延续性,以至于其中很多的知识已经生疏到陌生了。
在工作中途我也尝试过考研,但可惜没有考上,备考时学过的那些东西,我基本也都忘了,甚至连当时辛辛苦苦准备下来的资料也很难凑齐。
。。。一直以来,我似乎都在做着一些捡了信用卡丢了储蓄卡之类的事情。倒回去看,我无法拿出年轻时相对帅气的照片给我亲爱的女朋友瞧瞧,向前去看,我一路职业生涯开启了好多的大门,但我却难以坚定的往前走进一步。越是努力,越是遗忘。。。这样的状态显然不是我想要的。
每个人都会遗忘一些东西,这些被忘记的东西要么是不重要,要么是很久没用了,要么就是没有为什么,单纯的被忘记了。很多次我都在想,为什么我记不住这些,如果能够过目不忘,那么有很多重复性查找的工作也就不必再去做了,那些工作往往过于耗时到让人沮丧。而如果总是在遗忘,很遗憾的是,同样的错误犯三遍以上,同样的知识学四遍以上也并非不可能。
事实上我们很难去左右自己的记忆能力,幸运的是,所有我们接触过的东西都会在大脑中留下一丝印象,或许我们无法阻止自己遗忘,但如果我们能减轻回忆的代价,利用这一丝印象去唤回完整的记忆,那也无非是一种折中的进步,而个人知识管理似乎就是在帮助我们做到这样的事。
个人知识管理二、理解个人知识管理
每个成熟且优秀的企业都有他自己的知识管理的方式,而对于个人也一样,只是相比起来要轻量许多罢了
从认知角度出发,知识可以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ege)。
知识转化的SECI模型1995年,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在《论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知识转化的概念,他以波兰尼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认识论为基础,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称为知识转化( 原文 )。
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文件、形象或其他精确的沟通过程来传授,但隐性知识的获得却只能依赖于自身的体验、直觉和洞察力。
个人可以管理的知识不仅是指书本和文献中的有形内容,而且更是指信息,是从原始材料中组织和系统化的数据。个人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对隐形知识的管理,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提高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上内容基本摘自百度百科
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是企业知识管理需要做好的东西,毕竟仅仅拥有隐性知识是无法贡献给企业的。而对于个人的知识管理来说,做好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是关键,这就像是电脑中内存条和硬盘的关系类似。
当电脑重启(就像人开始做下一件完全不相关的事情),内存就会被清空重置(遗忘),如果这个时候没有硬盘(记忆),那我们做事情永远都会是重新开始。
这又让我想到了《一周的朋友》这个动漫(纯情的小伙伴们可以去看看),女主角每周日都会忘记男主角的存在,男主角则是每周一都臭不要脸的去进行一波撩妹操作,重新开始为”朋友身份“续航。(为了本文接下来的展开,原谅我得进行轻微剧透~ )
一周的朋友在一开始的时候,由于女主彻彻底底忘记了男主,男主重新撩妹的过程可谓是无比的艰辛,一不留神可能就会留下骚扰狂的坏印象。之后女主角开始用笔记记录下了她们每天度过的点点时光,并且在房间里贴上了醒目的海报(内容是:记得看笔记,叽里呱啦),从而大大降低了男主再次进行撩妹的台阶。虽然女主角还是无法很好的真正记忆起男主角的存在,但是笔记的效果也是显而易见。一把又一把吃着狗粮的我此刻心想,要是女主角使用的不是纸质的笔记,而是接下来我们要说的印象笔记,效果又是如何呢~
三、选择印象笔记
跟随着前文的思路,我在网上陆陆续续看了一些关于个人知识管理的课程和资料,总结下来,公认比较受欢迎的是功能上傻傻分不清楚的以下三款笔记软件。
两蓝一绿ps. 原谅我一开始就把onenote排除了,理由一是我曾今在安卓端使用onenote时,蓝瘦扎心的卡慢经历给我留下了心理阴影(同步慢,电脑端编辑的东西在手机端显示的很不友好),理由二是在看了《该用 Evernote 还是 OneNote?》这篇文章后得出来的。文章金句:"先想想你的办公桌是呈现干净有条不紊的状态,还是呈现不时有资料堆积的状态。如果是前者,你适合 OneNote。如果是后者,你适合 Evernote。"
秉承着两蓝一绿选最绿的优秀作风,我选择了使用印象笔记。玩笑归玩笑,有句话说的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几款软件应该如何选择,网络上有很多优秀的文章给出了自己的选择和依据。
- 同样是笔记:印象笔记和为知笔记怎么选?这篇文章进行了相当详细的对比,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两个笔记他都用,不过更加偏向于使用印象笔记一些。
- 印象笔记、有道云笔记、为知笔记之我见这篇文章挺有意思的,尝试了一波量化对比,纠结到最后还是选择了有道云
- 不得不吐槽一下为知笔记,真的很气。这篇文章吐槽了为知笔记的同步性能(为知笔记同步确实很慢,还不稳定。毕竟为知笔记每次同步貌似都需要将整个笔记上传,机制上就不如其他两款增量上传的笔记,如果我说的不对,那这句我删除)
- 尝试将「为知笔记」作为主力记录工具,为何最后我选择放弃?还有这篇文章其实很好的介绍了为知笔记的各种优点,最后却因为一些不能忍的缺点选择了放弃。
根据这些文章,以及我自己所做的一些尝试,我最后还是选择了印象笔记,理由如下:
特性评分 | 印象笔记 | 有道云笔记 | 为知笔记 | 吐槽 |
---|---|---|---|---|
基本功能 | 3 | 3 | 3 | 作为个人知识管理的工具都基本合格 |
同步性能 | 3 | 3 | 1 | 为知同步性能最差 |
笔记本多级分类 | × | √ | √ | 印象笔记不能多级分类简直逼死强迫症,不过实际用下来发现确实有助于降低索引复杂度,避免“分类黑洞”的出现 |
搜索性能 | 3 | 2 | 1 | 网络上都说印象笔记的搜索很好用,而寻找笔记最快速灵活的方法就是搜索 |
多级标签 | 3 | 2(不方便) | 3 | 有道云pc端现在也支持多级标签了,只不过无法像建文件夹那样操作,你需要找到一个笔记然后手打标签。。。这对于后面建立标签系统不利(标签容易乱) |
网页收集 | 3 | 3 | 1 | 为知的网页收集功能实在太差了,各种混乱,对比完才知道印象笔记的好呀。不过有道云的测试了一下也是真的很好,要收藏https网页需要chrome上装插件。 |
文字加密 | √ | × | × | 要问文字加密和笔记(笔记本)加密谁更好?其实两个功能都同时需要,可惜每个软件都只选择了一项功能去实现。笔记加密很方便,但是加密完了以后你也很难随时再找到这个笔记去看。文字加密很麻烦,文字中间隔个图片则需要加密了两次,而图片还不能加密(蓝瘦),不过寻找起来却非常方便(你可以通过找暴露出来的内容先定位到这个笔记)。 |
笔记/笔记本加密 | × | √ | √ | |
markdown | × | √ | √ | markdown对于很多人来说很重要,乍一看有道云和为知笔记支持其编辑,但是md文档和普通笔记却是两种类型的笔记,而我认为其实不必严格遵循markdown格式是否正确,将md笔记和普通笔记视为一体才是正道(笔记还是需要以内容为中心,手机端是写笔记的最佳平台,但却非常不适合编辑markdown) |
价格 | 148/年 | 198/年 | 60/年 | 其实个人觉得对重度用户来说,这些价格都能接受(有道云有点小贵)。 |
总结起来说。
-
印象笔记:具有优秀的核心功能,行业的先驱,最高的情怀和逼格,最丰富的教程指导(就拿书籍来说,国内印象笔记有三本书,有道云有一本官方出的,为知笔记没有)。它也能在各个角度去逼死强迫症:
- 笔记本内无法再建立笔记本
- 没有笔记本加密和单条笔记加密的功能
- 不支持完整的markdown
但是当你死而复生后又会发现它这样做都有其道理:
- 二级分类有助于为分类系统降维,实际上被无穷无尽分类的笔记并不适去管理
- 只有文字加密而没有整篇笔记加密,使得每个笔记尽可能是可见的,这样反而容易找到这个笔记,也更容易回想起加密的内容(但别人看的一头雾水)
- 不支持完整的markdown,使得每个笔记可以在各个平台很好的被编辑。
-
为知笔记:其实就第一直觉和横向的功能来说,我最喜欢就是为知笔记了。首先颜值上甩印象笔记一截不说,功能应有尽有,边边角角的东西也做的挺好的,首页的时间轴呀,日历呀,日记模板呀。。。可是就是核心的功能没做好,同步慢,网页收藏后格式很乱。。。让我从印象笔记中逃过来没多久又窜了回去。
-
有道云笔记:免费用户的福音,各方面优化都很到位,但就是啥地方和其他两款笔记的优点比起来都差一些。相对而言没有短板也没有优点,非常的中庸(唯一的短板就是标签上的操作不友好,但却很致命)
经过了以上的分析,我便选择了踏上一个名叫印象笔记的坑。
四、使用印象笔记
对于映像笔记应该如何使用的问题,这里并没有标准答案,这就像在问草稿纸应该怎么使用一样。而就如同聪明的人用方格笔记这本书将普通的笔记本用到了极致那样,日积月累下来,即便大家都使用着同样工具,坚持的姿势不一样,使用效果也可能截然不同。
网络上对于印象笔记该如何使用还是有着很多不错的指导资料,比较优秀和典型的我在这里贴出来以下,“公开处刑”:
- 书籍:《Evernote 100个做笔记的好方法》 (推荐指数:五颗星) :这本书个人觉得简直是神书,我个人印象笔记中笔记本的分类结构基本就是照搬的这个上面的。而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基本把这款软件用成了一个需要手动维护的收集箱,更别提什么借助它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共享了。
- 书籍:《印象笔记留给你的空间——Evernote伴你成长》 (推荐指数:四颗星) :这本书介绍的更多的是理念,一些道理还讲的很对,个人觉得方法论的指导意义上就比上面那本的要逊色了(还可能我觉得逊色是因为没接触过晨间日记,这本书看着像在说晨间日记在印象笔记上的实现)。不过新书排版色彩就要比上面那本好些啦,颜控加情怀控可以买本看看。
- 如何将个人知识管理做到极致(推荐指数:三颗星) :高颜值博客,清晰的排版指导你快速入门,典型的零基础入门教程
- 印象笔记从入门到精通① ,印象笔记从入门到精通② (推荐指数:四颗星) :真的很有从入门到精通的风格,分各个小标题进行介绍,干货加全面
- 大象的三个武器(推荐指数:三颗星) :官方博文,三个武器对应三个核心功能,还蛮有针对性
- 如何运用「标签」来整理笔记?(推荐指数:四颗星) :这篇引起了我对于标签使用姿势的思考,算是教我使用“标签”功能的启蒙教材了。不过最后还是觉得另外一篇的结构更加的合理些。
- 印象笔记CEO:快倒闭时用户给了50万(推荐指数:三颗星) :这个是讲故事,虽然与“入门”这个字眼无关,但是看看也挺好玩。
- 如何正确使用印象笔记(Evernote)的标签功能(推荐指数:五颗星) :这篇感觉是介绍印象笔记的标签使用姿势的神文,标签方法和笔记分类方法(在回复里作者提到过)基本上是参照的《Evernote 100个做笔记的好方法》里的。这篇文章的内容我基本都赞同,不过笔记分类上我还是倾向于使用原作者的模式
以上是我收集的一些优秀的文章以及我自己看后的感想,都是很好的文章,感谢这些作者在网络上的默默贡献。由于他们已经把指南写的全面而且工整,我接下来就不继续重新论述“新手指南”之类的话题了,我想那样写的话我也再写不出什么新的东西了。
对于能够很快熟练使用各种app的人来说,把印象笔记这款软件玩熟应该难度不大(如果你还不能很好的进行基本操作,可以看看我上面分享的那些教程,有兴趣的童鞋可以上上网课)。但对于很多愿意更深层次的去利用好这款软件来做个人知识的管理的那些童鞋(包括我)来说,也许接着使用会碰到一些麻烦:
- 麻烦1:我印象笔记里收集了好多的资料,但是感觉并没有将它们消化吸收,只是将他们换了个地方存储起来了而已
- 麻烦2:我对于印象笔记里的基础操作已经很熟练了,甚至还掌握了很多高级搜索的技巧,但是我还是感觉我的笔记存放的杂乱无章,我似乎连它们最适合的分类都无法分出来。
作为“过来人”,接下来我想着重针对这两个麻烦进行一下疏导,以下的笔记整理技巧主要来自于以上提到过的的文章或书籍(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以及我自己的一些理解和分析。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其实拥有这两个麻烦的人,就像是想要多吃东西从而变壮实的人,最终却变成了胖子。他们本来很瘦(没有多少知识积累),然后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就拼命的吃东西,结果把自己吃胖了,一身的赘肉,这显然是有点事与愿违。为了减肥增肌,他们需要进行有计划的(笔记结构)去健身塑性(笔记的加工和创造),从而实现他们最初的梦想。
上面残酷的例子中的两个关键词(笔记结构,笔记的加工和创造),其实就是解决这两个麻烦的指导方法,而这两者对于想要有效使用印象笔记也都是不可缺少的(只做笔记结构的优化就相当于只制定计划不健身,只做笔记的加工创造相比起来会要略好一些,相当于没有计划的健身)。
可以看出来,一开始我们使用印象笔记的时候,对于“优秀的笔记结构”和“对笔记良好的加工”这两个指标,究竟需要先做好谁?这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对于笔记的加工和创造是需要持久坚持的一件事情,在有良好的笔记结构的前提下,做起来会相对轻松很多。而对于笔记结构的优化,要做到并不困难,但却很难找到,这样的一种优化方法。如果将两者的重要性想比较的话,我认为对笔记进行加工会更加重要,但是如果你觉得你的加工过程遇到了方法上的瓶颈,那就不妨花点时间来找找如何优化笔记的结构吧!幸运的是,《Evernote 100个做笔记的好方法》 告诉了我们一种清晰可行的笔记结构,我也会在下面对这个结构方法进行一定的介绍,并加上自己的理解分享给大家。
五、笔记结构
以下内容可能因为有很多深度的探讨,不够简单明了,属于高级(or做作)的教程,需要非常非常快速的入门的童鞋可以直接去看下面文中链接出来的书籍或文章
说到印象笔记并不支持笔记本的多级存放结构(印象笔记的笔记本结构从最高级到最低级开始排序分别为:笔记本组->笔记本->笔记,并且笔记本组中只能存放笔记本而不能存放笔记),这也是引起广大用户的吐槽和其反对者们的高潮的槽点(而这款软件之外的所有竞争者似乎都默认支持了这个功能)。我们姑且不去评价这些做法的优劣,静下心来去感受一下这种设计把。
将无限级分类的笔记本嵌套设计转变成了“笔记本组->笔记本->笔记”三层的笔记本结构设计,我们姑且将其称为3B结构。在3B结构中,我们似乎可以认为每一份记录都存在于(笔记本组,笔记本,笔记)这样一个三维空间中,这也指导我们,要想充分发挥这样设计的性能,我们也不妨将我们的笔记分类结构设计为三维的分类结构。
书籍:《Evernote 100个做笔记的好方法》 这本书告诉我们,原来笔记可以分为行动,资料库和资料,对应于三维结构(行动,资料库,资料)。这样的分类结构是对(笔记本组,笔记本,笔记)结构更好的一种等维度切割,我们可以认为(笔记本组,笔记本,笔记)是物理上的维度结构(因为印象笔记就是这样设计的),而(行动,资料库,资料)则作为一种使得其资源利用更加高效的软分类结构(类似于硬件对于软件的关系,软件必须调用硬件,但是和硬件看起来却完全不同)。对于(行动,资料库,资料)这种结构划分,不妨称之为XZZ结构。
1. 收集箱:
俗话说的好,没有分类就是最好的分类(毕竟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可以被分在一个类别下:Everything)。在对笔记建立任何分类之前,别着急,先将收集到的内容统一存放到一个默认的笔记本(收集箱中)。有大把的理由可以解释这样做的种种好处和不这样做的各种不便,在这里我就不做太多解释了。
引用《阿里巴巴java开发手册》里一句霸气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最好明确一个这样的做法,如果一定要问理由,没有理由,因为能够想出来的理由,就像最坚固的盾一样,总有更加锋利的矛会戳破它。很多时候,一致性很重要,因为无边无际争论的成本与最后的收益是呈反比的”。总之,我们最好乖乖的把刚收集到的未分类内容放入收集箱,避免过度整理所带来的麻烦。随后我们可以定期清理收集箱,该删的删,该合并的合并,该归类的归类。
2. XZZ(行动):
行动笔记案例上图是我“写这篇博客”这个行动所产生的日记,虽然并不是组织的很完全,不过它的存在确实能让第一眼就我知道这个工作要怎么去展开。在XZZ结构中,行动是我们第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包含着丰富的链接和附件,主宰着搞事的大方向,我个人喜欢将存在于行动中的大部分包含丰富链接和附件的那些笔记称为“胶水笔记”。如果对上句我对“行动”的描述还不够明白的童鞋,可以想象以下大家智能手机的主屏幕长什么样子,在主屏幕上我们可以点击以下就访问各种不同的app。虽然每个app里面的内容复杂而且截然不同,但它们在主屏幕上所展示出来的样子也就简单到一个按钮图标而已。
而在行动类别中广泛使用的“胶水笔记”相比手机的主屏幕还是要来的复杂和强大一些,因为在链接和附件的周围,我们通常还可以加上一些必要的说明,比如图中我就将“写这篇博客”这个行动笔记的部分展示了出来,我同时在使用markdown、xmind和evernote原生笔记来进行写作。电脑端我用Typora编辑markdown,用xmind在初期组织以下逻辑结构,每当电脑端写完就从Typora中复制内容到evernote的原生笔记中,方便在手机端可以随时浏览和续写(如果觉得电脑端编辑后的格式太复杂,可以使用手机端的简化格式功能,非常有效果)。当然由于截屏关系,这篇胶水笔记还包含着其他的一些链接内容就没贴出来了,不过道理也都是大同小异。
在“行动”这个大类别下,我还分了很多的小类别(如果想要看更加具体的分类指导,可以去看上面推荐的书籍),简单来说,专案类别下的笔记名称描述了你要去搞一个什么事,而内容则是搞事的各种姿势的链接,非常适合胶水笔记的形式(而且最为方便的一点是你可以像打开普通文件一样的去使用外部的软件编辑对应的附件,最后点击保存后就直接更新到了这个笔记之中,你完全不必关心它存在了哪个盘的哪个位置,而只需要知道它在哪个笔记中就可以了)。
3.XZZ(资料库):
资料库笔记案例说完了行动,资料库理解起来也就简单很多了。在行动中,胶水笔记里面一般会粘着很多的附件和链接,我们可以将这些附件和链接统称为资料,而这些资料负责对更加细节的点进行更加细节的描述。对于附件来说,它一般会直接依附在一篇笔记上,所以不用专门来存放,而对于链接来说,它大部分指向的是其他笔记,这些笔记可能就需要一定程度的分门别类了。
根据截图中所展示的那样,01行动笔记本组下存放着行动笔记,而02项目、03工作资料库、04个人资料库、05生活资料库、06封存资料库、07日记和08练习都属于资料库类别。
02项目类别的资料库存放着行动中(主要是专案)所对应的热区资料,这些资料直接支撑起对应的行动。根据这种设计,建议项目笔记本组中所构建的笔记本的名字与对应的行动同名,例如我在行动中有一篇“写印象笔记博客”的专案笔记,那么在项目中就建立一个“写印象笔记博客”的笔记本,这样方便我将所有与印象笔记相关的收集材料先一股脑的丢进这个项目笔记本中(这有些类似于为这个行动所专门设置的收集箱),等到需要开始正式动笔的时候,由于已经有了丰富的材料支撑,我就可以更加集中的在行动中考虑怎么组织这些资料了。
03工作资料库、04个人资料库和05生活资料库中的内容并不直接支撑某项行动,相比起02项目那样的专项收集箱,这些资料库中的资料要更加通用一些,有可能不被任何行动所调用而只是为了完善体系而存在着,也有可能被多个行动所共同调用,当资料被存放在此处说明这个资料的类别已经趋于稳定了。也许有人还会思考某个资料到底存在于项目还是存在于这些通用资料库,个人认为无所谓,如果实在拿不定主意那就存在项目中吧,毕竟分类只可能做到粗线条,关键还在于你要如何做到心中有数,怎么去尽可能快和准的找到并使用它(利用搜索寻找笔记往往要快很多)。
06封存仓库存放着过气和冷却掉的项目,当项目结束,有部分资料可以被规整到通用资料之中,供其它项目去调用,但有些具有项目特殊性的资料可能通用性不强,那么这些剩下的资料就可以随着项目一起被存放到封存仓库中去(就像肠道消化食物那样,不过大家不必过于纠结我们为何还要将便便封存起来,硬要纠结的话其实这是让便便去到了适合的土壤,也许有一天能将营养供给新长出的果实,这样又可以吃上一顿了)。至于接下来的07日记和08练习就不用多说了,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4. 善用标签
搜索-标签-笔记本-笔记看过了以上对于笔记本的描述,相信大家已经能够将这款笔记软件顺利的使用起来了,如果还是不行,嗯~~~~~~总之加油!万事开头难嘛。不过吹毛求疵来说,只是像上面那样使用笔记本模块来进行知识管理还有略微的不足,那就是我们也许有点害怕在一个笔记本中存放太多的笔记。
当一个笔记本中存放了大量的笔记(项目中尤其容易发生),整理和查找起来就有点费劲了,更别说你同时在多个存着大量笔记的笔记本中组织和提炼信息。你这时候也许会怀念其他软件的多级笔记本功能,你可以继续做更加细致的多级分类,最终使得每个笔记本中所存放的笔记数量趋于平均。我们暂时不去评价这个功能是否应该有,但是多层次的分类确实会使得原本就有点hold不住的分类复杂度继续往上飚升,要知道目前像改变笔记本结构这样的维护性的工作都需要你手动去做,这会花费你大量的精力去做一个像“制定健身计划”一样的工作,最后你发现自己每天“健身”的时间却少之又少。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利用上标签的功能(一般即便不去解决这个问题,其实也没有太大的损失,其实在装了100个笔记的笔记本中直接进去找一些信息也并不是太难)。其实对于一些程序猿朋友来说标签其实很好理解,分类就像是面向对象编程(OOP),而标签就像是面向切面编程(AOP)。当然,对于标签更加通用的描述是,它可以帮助我们以各种各样的姿势来在不同的笔记本中的笔记间建立一个联系。如果将笔记本模块功能比喻成一个空间,我们通过在空间中行走去寻找到一个笔记需要经过一定的距离(比如步数)才可以将其找到,但标签就像是时空隧道那样,帮助我们迅速的定位到对应的笔记(当然如果你的时空隧道系统建立的过于混乱,你可能反倒会迷失于其中)。
至于如何使用好标签功能,建议看看这篇博客《如何正确使用印象笔记(Evernote)的标签功能》,它对于如何建立标签系统的概念已经描述的非常棒了,我在此就不再赘述。不过下面我想仔分享一个使用标签的小技巧,来解决在存放着大量笔记的笔记本中持久的定位信息的问题。
当我想要在“写印象笔记博客”这个项目中查找到“标签使用方法”,并将其整理到“写印象笔记博客”这个行动专案中,大家想想要怎么做?。。。。。。其实怎么做都好的啦,只是作为一个技巧演示,可以方便大家去操作。
首先,在“写印象笔记博客”这个项目中查找“标签”。。。
hua。。。搜索到了好多的文章。这时候你如果一个一个的选出来你需要的文章链接到行动中去,那链接完了一个以后你会发现又要回去再搜索一遍,有点烦。。。
这时候你可以选择将这次搜索的结果保存成一个标签,首先搜索出来含有标签字眼的文章,然后ctrl+a全选,在右边界面输入要保存的标签名字“搜索结果(标签)”,这样我们就将这次的搜索结果保存了下来。当某篇搜索结果你需要剔除掉,你可以将它们上面名字叫“搜索结果(标签)”的标签删掉,这样就成功在这次搜索中剔除掉了这篇文章(而在普通笔记本下,你没法这么方便任性的“干掉”一篇文章还不留下后遗症),然后你就可以慢慢挑选和一波操作了。
将搜索结果保存成标签六、总结
以上是我对使用印象笔记做个人知识管理的一些感想和总结,在此向大家分享一波。每当学习一个新的姿势,我们难免会经历起学习曲线的一些波折,这对我来说也是一样。在我使用印象笔记的过程中,我很快的就遇到了方法上的瓶颈,根据我上面分享的博文和书籍(当然还可能有其他没归纳到的参考资料),现在就使用上来说,感觉总算是进入正轨了(不仅有方法,自己还总结出了一些理解)。顺便说句,这是我的第一篇博客,文字有点多,不过我个人还是希望自己的博文能把事情讲的深入透彻一点。不管怎么说,感谢大家的耐心观看,既然这篇是关于印象笔记的文章(其实对于其他云笔记,大部分方法也是奏效的),那就祝大家使用愉快吧!我们下一篇见!
注:本文于2018年4月26日发布,这是我将印象笔记深度使用和学习1个多月以后总结出来的成果。未来这些方法和理解也许还会继续升级,当我觉得这些升级有足够多的价值的时候就会继续拿出来给大家分享,敬请期待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