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智慧,以当下为支点,解决过去与未来的烦恼
曾有人问一名禅师,如何是修行?如何是解脱?禅师回答: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
正如大家常说的,人生本就是一场修行。一粥一饭亦是如此。如果能真正做到活在当下,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解脱。
近现代西方主流心理学流派之一的完形主义心理学,其核心理论中就有很大一部分针对当下心理问题的解决理念。
完形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这其中包括外部刺激和内部思想。
虽说人们的烦恼都是过去的经历,(这里的过去并非指遥远的过去,哪怕是上一秒钟发生的,也是过去式。)以及未来可能的遭遇造成的。但烦恼本身是属于当下的。过去已逝,以后未至,唯有当下才是人们感受最真切,也最能掌控的。
因此,在完形主义的治疗中,比如扮演法,重现梦境等治疗手段,都是为了将过去的烦恼以及对未来的担忧,放到此时此刻的当下进行解决。
台湾作家林清玄曾说过,一刻无事,一刻轻;一日无事,一日好。在他推崇的一心一境理念中,认为活在当下,指的就是用心感受当下的一切。吃饭时品味饭菜的滋味,睡觉时感受宁静的放松。
如果一个人不管何时心中都在牵挂其他事情,食不知味,眠不安寝。那么这个人不管是身体健康还是心理健康,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被焦虑,抑郁等情绪控制。
从以上引用的种种,我们不难发现。古今中外,许多拥有大智慧的人,都将活在当下,作为人生的必修课。
从心理学角度讲,由于我们的潜意识过于庞杂,不易控制。也就导致了大家常常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和感受。即使不想焦虑,不想抑郁,也经常有心无力。
其实在往期文章中,树洞精介绍过的正念练习,之所以能够帮助大家保持良好的状态,增加精神的柔韧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正念练习正是让大家清晰的感受当下的一切。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正常成年人的注意范围7±2个组块。(具体的计算方法,这里就不多做介绍了)大家只要知道,当我们对某一事物产生关注时,必然会减弱对其他事物的注意力。
如果能用好这一点,当许多负面情绪来临时,我们都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人在工作中遇到不顺利的状况,在和家人朋友相处的过程中,甚至是在自己休息的时间,依旧为工作烦心。其导致的结果可能就是,工作上的问题没解决,其他的事情和人际关系也出现问题。属于屋漏偏逢连夜雨。
而如果在与他人相处过程中,只专心于这段时间的相处。在应该休息的时间,好好让自己放松,或许就能以更加饱满的状态投入工作。再不济,也不会让除了工作以外的其他人生组成部分,出现问题。
这里说一个树洞精的个人经验。当树洞精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如果暂时解决不了,树洞精会专心写写文章或者看看动漫。当文章写完或动漫看完,再回想起之前那件事,或许还是很烦恼。但相较于之前被压得喘不过气的状态,要好很多。
简而言之,当某件事暂时无法处理时,不妨暂时放下。先去处理其他能解决的事情,给自己一些缓冲的时间。
神学家尼布尔曾创作过一段,后来被称之为《宁静祷文》的祷告词:
神啊,请赐予我平静,让我接受那些无力改变的事实;神啊,请赐予我勇气,让我去改变我能改变的事情;神啊,请赐予我智慧,让我能分辨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活在当下每一天,享受当下每一刻,把困苦当作通向安宁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