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巴
我们村有个哑巴,心灵手巧,除了不能说话,什么都做的好。菜地里的菜像九宫格一般规整,编的竹筐可以直接升为艺术品,她把对日子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展览出来。
这般蕙质兰心,哑了总是可惜,可她的哑却是人造成的,据说小时候学说话,刚冒音,她就会一个音“打,打,打……”她奶奶听了觉得一个小女孩,不文静,让她不许说,一说“打”就要挨下打。
后来不说“打”,她嘟嘟囔囔的“mamama”,本来听着是像叫妈妈的,可她妈妈早和别人跑了,奶奶就说“你这是骂人吧,不许说”。搞得一叫“mamamama”就挨骂。
最后,她更是少学话,发声了,只会简单词汇。
过年过节奶奶让她必须说吉祥话,不说就不许张嘴,说了不好的话没饭吃。
她终是再不敢发声了,成了哑巴。
大儿子开学前问我,“为什么我们电视剧情节不如韩剧,动漫不如日本,动作科幻电影不如美国呢?”
我关了手机里的韩剧,兀自沉默了一会儿,本能的想反驳他,却找不到措辞。妹妹喜欢斗罗大陆,我跟着看了几集,哥哥喜欢火影忍者,我跟着看了几百集。
他探知的目光依旧,我却只能选择当个哑巴,暗自庆幸他没有问我“为什么我们十四亿人里挑不出十一个会踢球的呢?”
晚上写字,被各个平台拒绝发表。我以为我写了什么不合适的反动言论,细细检查,调整几个措辞,居然过关了。心想这些个平台都脆弱成这幅德行了吗?敏感至此,不敢想象这舒展的空间有几何?
想起王小波的一句话:“我们这社会里只有两种人,一种编写生活的脚本,另一种去演出这些脚本”。
看王小波的文字,总是胆战心惊,生怕自己看懂了那些讽刺就被带走,或驱逐出境了呢。所以格外好笑又特别刺激,他写的时候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那个年代能出版也算是幸事,而今我们能看,亦算幸事吧,关键他这些讽刺居然不过时。
只是“沉默的大多数”变成了“沉默的全部”!
其实,也没有那么多话,说出来的也不是什么反动言论,可能说的“话”,就是越来越少了,渐渐,我也成了哑巴。
我虽然残了,整个氛围却好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