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想法读书

对乡土物产的理想化,有可能造就狭隘的心态,把自己局限在生养自己的

2022-11-14  本文已影响0人  黄媛
读书卡片-闲书-知识003.jpg

吃通常与美食关联,与美德连一起有什么可探讨的?再说,餐桌上还要进行哲学思考累不累啊?

母亲是浙江人,吃浙江菜长大,又用浙江菜喂大了我和我的儿子。我一直深感不解的是,不知道基因在我和我家臭小子身上发生了什么突变。在离开家去求学后,我迅速地迷上了北方菜川味菜,而到上海工作后,我的口味立即转向了西式餐饮。我的小儿比我更加厉害,他在初中远赴大洋彼岸读书后,立即爱上了西餐,哪怕回国也抗拒中餐。

确切说,小儿喜欢西餐是实实在在接受其味道。我喜欢的实为西式简餐,因制作简单,原材料可见,单人单份。沙拉、意面、牛排这些,只要原材料质优,烹调起来很简单省时。特别是早餐,牛奶+白煮蛋+点心+咖啡,或者加点奶酪、水果,准备时间5分钟足矣。少年时领跑早餐桌的清粥馒头,早消失了,而且一点也不想念其味道。

不是说小时候吃什么奠定一生的口味嘛,妈妈烧的菜是最好吃的吗?为什么这个法则在我和儿子身上失灵了呢?我在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中长大,坚信舌尖上的口味,代表着家乡的味道,象征着对家乡的眷恋。每每想到此,我心里都有点惴惴,也会对儿子迅速地抛弃了小时候的口味有些遗憾,是不是有点忘本啊?

在翻开本书,读到“对乡土物产的理想化,有可能造就狭隘的心态,把自己局限在生养自己的文化中。”豁然敞亮了,为了口味的改变给自己扣顶大帽子,完全没必要啊。口味的变化可以促进心态的开放,小朋友那么容易地适应不同地方的生活方式,家长应当安心啊。在年轻的辰光,能够心无羁绊地闯世界,吃嘛嘛香,那是孩子的福气也是家长的成就。

《吃的美德》解决了一个小郁闷,算意外收获了。吃在国人的印象里,通常与美食关联,有做不完的文章,与美德连一起有什么可探讨的?再说,餐桌上还要进行哲学思考累不累啊?

累,但是快乐着,还真有很多可探讨的颠覆认知的观念。譬如说本地菜,我们通常认为在本地区种植的蔬菜好吃又环保,因为可以免去长途物流和使用保鲜剂。事实并非如此理想化。英国有些家庭菜园的爱好者,自己种植自己吃,这个够本地了吧。然而他们用于种植的作物,有美国买来的土豆西红柿,荷兰买来的胡萝卜,伊朗买来的菠菜,意大利买来的方凤草等等。更不用说在种植过程中,使用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工具。以为的本地化,其实还是国际合作的结果,彻底的本地化会严重制约食物的丰富多样。

本地化的另一个优势,无需长途运输,也不一定意味着能够减少碳排放。英国学者研究表明,英国生产每吨乳固体(以黄油为例)的碳排放量是2921千克,而从新西兰进口到英国含长途运输在内的碳排放量仅1423千克。

怎么会这样呢,真不可思议啊。作者解释新西兰适合全年的户外放牧,乳制品的生产性碳投入比较少,而通过集装箱运输又比较高效。因此新西兰的奶油抵达英国,可能比英国本地奶油的碳排放少。

所以说“独立并不会让我们更强大,相互依存才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