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簡書旅行·在路上

水墨書(五):瀟湘之旅——韶山情(散文)

2018-05-10  本文已影响115人  子非水墨
水墨書(五):瀟湘之旅——韶山情(散文)  

  南方的天氣就是怪,從來到長沙到去韶山前,一直陰雨,沒有了太陽;但是我們馬上就要去看另一個太陽——心中的太陽。

  說個題外話。這第二篇遊記的題目本來想用“韶山行”,可是考慮幾番,不妥;“行”,過於走馬觀花;而對於韶山,那可是我小時候老師上課時給我們講到的毛主席的家鄉。長大後對毛主席的崇敬反而越發高漲。其實在我的書櫃裏有關於毛主席的書很多,光是他的傳記就有三套。所以想來還是把題目改成“韶山情”。

  其實在長沙的這幾天裏,我就已經發現許多的私家車和出租車裏都會放一尊毛主席的半身像,也聽到了許多的關於毛主席的故事;雖然有些未必可信,神化了毛主席,但在我心中,毛主席依然是我最敬愛的一位領袖!

  韶山,一個偉人出生的地方;我最早知道它還是在小學,除了老師的教育,那個年代也經常會從像章或者畫報上看見一輪太陽升起,光芒四射金燦燦的樣子;這些印象在那些年一直停留在我幼小的腦海裏揮之不去,以致成年後還是會想會有機會去聖地嗎?

  9月8日,由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安排,我們一行要前往韶山接收愛國主義教育。對於我來說,這樣的機會不多,所以很是向往能在毛主席的故鄉看一看,走一走,去解開我心中的謎團。是怎樣的一快神奇的土地孕育了這樣一個家庭?是怎樣的一個家庭養育了這樣一個偉人?

  從長沙到韶山將近3個小時的行程。一路上,通過手機下載了一首《瀏陽河》:“瀏陽河,彎過了九道彎,五十裏水路到湘江;江邊有個湘潭縣呐,出了個毛主席。領導人民得解放……”一首老歌,一份情懷;就在這反複循環的歌聲中我們到了目的地——韶山。

  韶山,史載:“韶山,相傳舜南巡時,奏韶樂於此,因名。”相傳四千年前,舜帝南巡到此山,遇南來尋夫的娥皇、女英二妃,舜帝欣喜若狂,便在山上舉行盛典慶賀。隨從奏起宮廷中悠揚悅耳、婉轉動聽的《韶樂》,引鳳來儀,百鳥爭鳴,當地百姓也聞聲而至。後人為了紀念這件事,在山上修建了“引鳳亭”,韶山由此得名。

  閑話不說,按著導遊的安排,我們一行就要跟隨著她步行走向毛主席銅像廣場進行瞻仰。一路上,樹木蔥蘢,滿眼翠綠,空氣清新,沁人心脾。此時的心情真的有些激動,“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竟折腰;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懷著這種激動豪邁的心情沿著瞻仰大道來到了毛主席銅像廣場。此時的廣場上遊人如織,人頭攢動;遠遠的我就看見那一尊銅像。而對於這尊毛主席銅像,來韶山前,長沙的朋友就給我講了關於毛主席銅像的三件奇事:

  其一:這尊銅像在毛主席誕辰100周年運往韶山進行安放的途中,經過井岡山時,運送的汽車突然拋錨,讓毛主席在他最早拿起槍杆子幹革命的地方住了一夜。

  其二:主席銅像在運抵韶山當天上午10時(1993.12.26)天空出現日月同輝的天象,漫山遍野的杜鵑花在冬日裏競相開放。

  其三:主席銅像安放後的第二天,有六隻美麗的蝴蝶飛到主席身邊,那是主席在創建新中國的革命事業中獻身的六位親人。

  對於這三件事,我隻能相信,因為毛主席在千萬國人心目中不僅僅是一位偉大的締造者而已經被神化了。這些故事隻能說明人民對毛主席的無限敬仰和崇拜!

  雖然這天是陰雨天,但是可以看出人們的熱情是高漲的。既然是一堂愛國主義教育的課,我們安排了敬獻花籃、脫帽鞠躬、繞銅像一周的事項。禮畢後,我站在銅像前,默默地仰望著他。他一身中山裝,手握書卷,麵向東方,似在高瞻遠矚;那炯炯有神的目光,放佛依然注視著他的人民。整個銅像在青鬆、翠柏、鮮花、紅旗的映襯下顯得格外莊嚴肅穆。

  據了解銅像廣場距離毛主席故居83米,代表了主席在世83年;銅像身軀6米高,代表了主席有六位親人為革命捐軀;基座高4.1米,代表了主席從遵義會議之後領導中國人民41年;基座和身軀共高10.1米,代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於10月1日;銅像兩側有56棵雪鬆,代表了56個民族。今天,我們來到韶山衝,來到毛主席銅像廣場,看到成千上萬的人民群眾向他獻鮮花,可見人民對主席的思念。

  在導遊的催促下,我們走過了83米來到了毛主席故居。依然是人潮湧動,我在其中居然還發現了西方的朝聖者。經過了長達近一個小時的排隊等候,我才遠遠的看見了那座房子,一座土牆灰瓦的農舍,堂屋大門楣上掛著鄧小平同誌於1983年題寫的“毛澤東同誌故居”的匾額。看著這座土屋,心中不免感慨萬千。“孩兒立誌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發出這樣豪言壯語的毛主席就出生在這樣一個不起眼的平房土屋之中。故居坐北朝南,土木結構;門前有兩口相通的水塘,此時荷塘中的荷花已經有些敗了,不知毛主席小時候下過荷塘捉過魚嗎?故居周圍山上竹林、蒼鬆茂盛,青草鬱鬱蔥蔥。故居前的稻田裏,綠油油的,一派喜人的景象。故居對麵的山坡上駐守著故居警衛班。整個故居掩映在蒼翠中,寧靜而祥和。

  我小心的走進屋內,一間間小屋黑暗狹窄;那小桌、板凳、木床、農具、水車、廚灶……一切都顯得樸實和真切。無法想象毛主席就是從這裏走出來的;也讓我真的體會到一代偉人成長的足跡,也深深感到革命領袖是怎樣帶領人民克服艱苦環境翻身解放,帶給勞苦大眾以新生。故居裏陳列的實物都曾留下毛主席及親人的印記;在毛主席臥室裏,小桌上還放著一盞桐油燈,我想少年時代的毛主席就經常在這裏在油燈下學習吧;在風雨如晦,哀鴻遍野的年代裏點燃了革命聖火。這革命的火種曆經了風雨滄桑,依然經久不息。如今硝煙散去,隻留下靜靜地故居,蔥鬱的山林,讓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們去回想那個年代的生死考驗和艱苦卓絕。

  導遊介紹1966年毛主席最後一次回到韶山,居住在滴水洞。滴水洞,是我們上午參觀的最後一站。

  經過半個小時的車程,從故居盤山而上,就來到了毛主席的鄉間別墅——滴水洞。滴水洞,又名“西方山洞”。藏臥在這條充滿生機的峽穀裏。滴水洞是韶山這條長長峽穀的源頭。其間有條小溪,汩汩流淌,終年不斷,滴石成洞,故而得名。滴水洞山勢天成,丘壑間,林莽搖風;峰穀中,飛禽走獸,靈卉嘉木。滴水洞滿山蒼翠,自是納涼的好去處。1966年6月毛澤東回鄉在滴水洞一號樓住了10天,滴水洞得以名噪一時。在這十天裏,毛主席醞釀了後來的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一號樓和二號樓裏有許多的實物。尤其記憶深刻的就是毛主席那件睡衣,很多的補丁,可想而知主席的簡樸。走過一間間的房間,望著毛主席曾經生活的地方,我所表達的隻有敬仰!

  離開滴水洞,已是中午;午餐後,小憩片刻。於午後,經過一個半小時的路程,我們來到了炭子衝(現稱花明樓)——劉少奇故居。

  韶山是個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一個個的偉人就從這裏走了出來。

  新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兩個人物,就這麽比鄰而居,東西相望。但是他們的命運卻有著迥然的不同。曆史,總是這樣捉弄人,總要在生與死的天平上放上相同的砝碼。

  劉少奇主席銅像廣場闊大了許多,也雄渾了許多。迎頭是高大的大理石牌坊,從牌坊進去,是七十一級台階;兩邊蒼鬆翠柏,林蔭遍地,兩側台階中間點綴以翠柏和鮮花,芳香陣陣。聽導遊說,這七十一級台階有兩層含義:一是紀念劉少奇主席在世七十一歲,而是紀念黨的生日。

  踏上長長地石階,放佛看見偉人一生之中的艱苦和冤屈!人雖逝去,而心憂天下,心係共產黨的癡心卻始終未改,雖受不公正待遇,忠心未變!拾級而上,群芳環繞中,劉少奇主席衣袂飄飄,凝視東方。隨著他的目光望去,隻有蒼山茫茫,雲海嫋嫋,想必在那高空雲海中,二位偉人目光相撞,便有翻天覆地的壯闊場景。

  繞過銅像,繼續前行,過劉少奇紀念堂,再經過一條林蔭大道,便是主席故居了。故居門前半畝河塘,水光瀲灩,幾朵荷花相映其中;四麵竹樹環繞,青山幽翠。那幾間茅屋也便在這水色山光中靜靜地立著。正中門楣是一塊大匾:劉少奇同誌舊居。字體方正,斑駁有痕,顯出歲月浸蝕的印記。

  關於這塊匾額,還有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回新疆以後才知道的。說的是:這塊匾額曾掛在這裏,當年劉少奇主席受到不公正待遇,被打成走資派,一切東西都被銷毀,隻有這塊匾額被當時一位廚房的大師傅悄悄留下,反過來做了案板,僥幸未曾被人發現;主席平反後,方拿出來示人,而其中人世滄桑,已是多年以後。如今看著這塊古樸的匾額,想象劉少奇主席當年的無助,被病魔和非人的折磨卻不得就醫的苦楚,心中滿是憤懣!時間是公正的,它總是將人性的善惡用鐵筆勾畫在曆史的賬簿上,讓後人去評說。

  此時此刻,我不時地感歎,那個“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年代裏,終於一去不複返了。曆史巨人劉少奇以卓越的功勳和曆史地位,也早已得到了人民的充分肯定和頌揚!但是當我看見那張發黃的寫著亡者是“無業”的死亡通知單的時候,當我看到那幀亡者“死不瞑目”的照片的時候,我依然百感交集,無比悲痛!

  這就是曆史,

  有幸的是——這樣的曆史,畢竟成了曆史;這樣的曆史,已經被修正了。

  罷了,罷了。

  兩位偉人的故居就這樣在匆忙中參觀過了。

  一天的愛國主義教育課結束了,就在我們上車要離開韶山的那一刻,整個韶山已經染成了金黃色。

  驀然,回望,欣喜。

  這時我真的看見了太陽,一輪穿過雲層的金色太陽,透過雲隙灑下萬丈光芒;這是我們來長沙後第一次看見太陽。也許毛主席和劉主席真的是神仙,我們虔敬的心讓他們感到了欣慰。

  紅色之旅收獲的精神財富,蕩滌每一個人的靈魂;記得孔老夫子曾想建立一個理想國度:在這個國家裏,人人禮尚往來,安居樂業,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一派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的景象。然而時至今日,我們中國人仍然還在艱難的求索路上。我想正是這一代的偉人給我們創造了機會,寄望陽光遍灑的每一個角落,踏著偉人的足跡和肩膀,繼續前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