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吃它,最好加上灯光的配合
第一次去新会博物馆的时候,发现在新会本地的民俗介绍展区,发现了有关新会人旧日捕禾虫和食禾虫的图片。
旧时,禾虫酱云为贫者之食。《广东新语》与清《南越笔记》都有记载。食禾虫在《本草纲目拾遗》中也有记录:“禾虫,闽,广、浙沿海滨多有之,形如蚯蚓,闽人以蒸蛋食,或作膏食,饷客为馐,云食之补脾健胃。”
对于我来讲,禾虫肯定是属于我吃过就难忘的美食。因为第一次吃禾虫的时候,幸亏有灯光的配合,才没有让我错过了这个美味。
那大约是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那天公司开完例会,书记浩浩荡荡的拉了大队人马,说是要吃禾虫去。
不知道开车走了多久,当时也不认得路,只知道在天快黑的时候,我们到了一水塘边。
小店很简陋,围着塘边摆了几张小桌,每桌上临时悬着一个小灯泡。大家围桌而坐,相互相望,随着夜幕降临,加上晚风一吹,灯影摇晃下,大家的面目相对已变模糊。
书记说禾虫一定要新鲜现制,要我们耐心等候。
等了很久,四周已全黑,突然见一大盆东西放于桌中间,就着灯火,只见黄色红色而已,其余就看不清楚了。
书记大叫:“禾虫汤”!话音还未了,已经见他迫不及待地挖起一勺,倒入碗中。其余几个也争抢起来。等到我拿起勺子,对面已呼拉呼拉吸完一碗,直呼好吃。
待到我放在碗里,灯光昏暗下,也没看清是啥,拨动了一下,好像一条条的感觉,放在嘴里嚼动,也没觉鲜美异常,只觉是软滑潺软的感觉。
接着的上来的说是禾虫蒸蛋,禾虫煮水瓜,依旧是软滑潺软的感觉,有点和蚕蛹口感类似。大家的口手都不能停。有点遗憾自己没有这个感觉。
最后上的是砵仔焗禾虫,书记介绍说此物是将禾虫洗沥干水,淋上香油,因禾虫遇油便爆浆,于是便加入鸡蛋、陈皮、蒜蓉等混合在一起,倒入瓦砵,蒸熟。再冷却,再以明火连瓦砵一起烘。最后洒上胡椒粉即可。
那菜外表金黄一砵,闻着便觉奇香,吃起来也没那种滑潺的感觉,只觉甘香软滑,欲罢不能,的确很好吃。很快就一扫而空,只剩空空一砵了。
吃完禾虫,书记笑说第一次吃这东西,灯光的配合很重要,见过禾虫真身,估计很多人都不敢下口。
跑去后厨看禾虫,厨房里却灯火通,一个塑料桶里装着一堆状若蜈蚣,又软似蚕的东西,样子十分丑陋,身上还随时交替变换红黄青绿蓝的颜色。看着它们密密麻麻的团在一起,立刻明白第一次吃为何要灯光配合。
但其实这晚灯火昏黄,却不是为我们而特设,只是刚巧那天电力不足,要临时发电而已。
其实,禾虫不是虫,盛产于海潮能到的沙田地区,繁殖于禾根深处,靠吃腐烂禾根桨液长大。
禾虫味美,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向被视为高档佳肴,价格高达100多元一斤。
禾虫外观形状长得很像蜈蚣,虽然受到众多食客的青睐,但让人第一次吃禾虫还是有一点难度的。就连我,也幸亏当天是电力不足,灯光昏暗,否则我就错过了这个让人一吃就忘不掉的美味了。
无戒学堂日更第5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