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椿树峁》:关于陕北知青的乡间故事
《椿树峁》:关于陕北知青的乡间故事
思衣谷
写陕西故事的作家中有很多大咖级的作家,如在写小说方面,就有著名的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而在写散文的大家中,就有如李若冰、朱鸿、刘成章,以及后来之秀北京人谢侯之。那些大家所熟悉的作家,笔者就不在这里多言了,这里尤为值得推荐的是刘成章和谢侯之了。其中刘成章因为散文集《羊想云彩》而获得了首届鲁迅文学奖,另外佳作《安塞腰鼓》入选中学教材,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即是他从“安塞腰鼓”的舞姿和鼓声中发现并攫出了陕北人的元气和神魂!《安塞腰鼓》是一曲陕北人生命、活力的火烈颂歌。
除了体现陕北人的热情,还有体现陕北人淳朴善良以及在逆境生长的高贵精神的,那就得要读读谢侯之的最近散文集《椿树峁》了。是不是被这样的书名难倒了?其实不尽然,其中茆是陕北方言中是小山包的意思,而椿树峁是陕西省地名,废止于1972年,以地形和椿树而得名。这里的散文故事就是作者下乡到该村做知青时期的所见所闻。这里既体现了知青和当地村民度过那段艰难的岁月,体现了劳动农民的艰苦奋斗之精神,也展现了善良质朴而勇敢的陕北村民的一面,为大家描绘了一幅幅优美而写实的陕北农民的情生活,同时也体现了以作者为代表的知青因为下乡而对黄土高原产生了敬畏之情,理解了渺小与永存。
谢侯之是北京人,1969年到陕西延安万庄大队椿树峁小队插队落户,这本书就是写他在期间的亲身故事。全书一种有23篇佳作。其中第一篇《我们在山里落户插队》就写到知青作者初到陕北被当地农民深情款待而受宠若惊之感,因为农民款待的酸菜大肉,在那个时代,知青会认为大肉是安家费,就不敢吃。另外在这一篇中,也写到作者至今无法忘怀的就是延安城的那一份肉粉汤了。因为那是宽粉,那是被炸过的肉炸过带燎泡,而丸子也炸锅,带焦壳,这样的卖相是绝配于作者那一批知青那一副干枯不见滴油的胃口。于是作者也不吝美言,说这肉粉汤可以入选《舌尖上的中国》
另外体现知青落户大山的艰辛,就在文中最后,作者以一位老三届的老知青吃饭,不吃贵的混沌,而是之便宜的紫米粥,而且还在店内找人家的剩包子,作者就是这样寥寥数笔,就出神地体现了知青的艰辛岁月。
而在第二篇《我的黄土高》中,就写到了知青到椿树峁里挨饿的情况。他们只发一人一块发酵的玉米馍,两口就进肚子,跟没吃一样,他们去掏地,没干半晌,肚子就又饿了,有读者读之都为之动容,感叹那是岁月的艰辛,感怀当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从作者的行文中,我们读到原来知青的日常不仅是挨饿,掏地,还要修梯田等,其中作者也以质朴的语言说到了该高原的庄稼不容易长,倒是婆娘们好生养,“一茬人苦受够了,一茬人又生出来,滔滔不绝”这也真实反映了陕北的风土人情以及宿命概貌。但这赋予了作者的深思在于,不管逆境如何,生活条件多么艰辛,但都要撑下去的,如这黄土高原,如作者所言这一切“吹响的是对死生苦难的礼赞。”
而在《曾经的土地》中,我们读到知青掏粪的经历,原来在那个高原,土地贫瘠,就需要人工入肥料,而肥料自然就是知青掏羊粪和泥土的混合物了,这里我们可以读到作者那干净的语言,交代了他们如何做粪土的过程。可谓有如临其境之感。
而在《延安的小雨》一文中,就说到作者等知青们在下雨季节,是住在土窑洞里,对于雨水造成的影响,作者也以诗歌吧的美丽语言,生动还原了延安的土窑洞的雨景,如“白浓的烟里带了水汽的味道……闻到的是湿湿的烟味儿,我知道快要吃饭了,肚子里有一种急切的愉悦”这里既体现了雨水之美,也体现了作者挨饿的真实经历,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可谓还是一绝,笔者尤为这样的文字,如果要笔者选读节选,那就毫不犹豫选择这一段了。
当然雨中的土窖洞里,知青的作者虽然无活干,或者务农之余,但也不会浪费时光的,于是他带了很多名著如《红与黑》《苦果》等,都展现了知青好学,和有丰富的精神世界的一面。当然除了看书,当地居民和知青的业余是会做些什么呢?会唱歌,锯小提琴,他们还藏有《外国名歌200首》呢,等等如斯,都是体现了知青苦中作乐的好消遣方式,如作者所言“那些书大多都是在那个细润的小雨中读完的”。这就说明了知青的文气。
之后在《冬月》就写到了作者在高原过春节的场景,如吃村民为他们制作的幸福感爆表的臊子面,还有酸汤羊肉饸饹,他们“放声大嚼”。因此吃饱喝足的作者自然会感悟到了对命运感恩的感悟,以及含有对老天安排的知足。而在其中的《乡学》一长中,我们就跟随谢老师的视觉读到了他们办乡学,给娃娃们讲“古朝”,因为知青的带来,使得孩子们从厌学有了到好学的转变。皆因谢老师的讲课生动,一句“谢老师,我们考好了,加一堂自然课吧!”就体现求知欲强的孩子们心理。
此外还在《椿树峁》我们读到了时代的变迁,椿树峁也随之变化了。如果说插队的经历,以及椿树峁背后黄土高原人民的生活气质,以及椿树峁的变迁,给予了作者什么感悟的话,那就是“这是块让我惊诧的土地,穷苦的日子,你容易看到欢笑,它会让我在路上受益,慢慢学会解感悟人生。”
此外,我们在《一万米高空》还可以读到高原那些孤独的生灵,如狐狸、狼、蛇,而它们是对高原是不可或缺的,是高原游荡的魂灵。其中作者通过村民捉蛇的经历,说到了陕北古人图腾的龙蛇。而在《烧酒》中,就有趣说了作者生平第一次喝烧酒的就是被陕北李大爷怂恿下喝的。通过李大爷的描写,作者就这样充分体现了乡民的那份淳朴善良、豪放热情。还有在《井沟坝》中,我们读到了夏天,知青会在该坝游泳的乐趣。同时通过决堤一事,也让知青和村民认知了人在大自然中,得有顺着跟天和好的心思才成。所谓“世间至理,不可逆天行事啊。”
当然,此书还在《刘学文娶婆姨》写到了借衣服给后生娶婆姨,还在《山里》读到了插队晚期,之情的生存状况开始好了很多。也可以在《野草》中读到感动于那些在逆境中执着于改变命运的青年,“即使只有百分之零点一的机会,也要做百分之二百的努力”。也可以通过《三爹》表达对亲人的深切怀缅,以及在《史铁生》对史铁生先生的深切追思。
最后,此外书中也大量使用了当地的方言,来体现了陕北农民与那一方水土无法割舍的情感关联,也体现淳朴的陕北人民的性情。如“这些”是指“他们这些人”的缩语。还有“这号地”“苦科重咧”“咋介”“那咳儿”“叶子”等等。
谢侯之的作品让人读到了文法之朴实,内核之震撼心灵。他在书中以局外人的角色去活用了当地方言,以及用了恰到好的生动情节,再现了陕北地区的风情生活,以及陈述了知青仕途的各种经历。让我们感知到了在那时期的艰苦岁月里,知青和陕北村民是如何在逆境中顽强生长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