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酷说《老子》(25)▏科学发现:原来时光真的能倒流?人的意
题引:
唐代有一位高僧,法号叫大珠慧海。
某一天有人问他说:
“师父,世间有没有超过自然的法吗?”
禅师回答说:“有。”
此人又问:“什么法能超过?”
禅师答道:“能知自然者。”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懈怠,可以作为天地的根本。)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以上就是通行原文与译文。
【第五句】【第六句】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
明代有一位哲学家叫湛若水(1466~1560),是王阳明的知己好友。
他的名声虽然小,但是学问大的很,人称“甘泉先生”。
有一次他和王阳明两人谈话,无意中谈到了“格物”这个话题。
湛若水的观点是:
“格物者,体认天理而存之。”
什么意思呢?
所谓的“格”,就相当于是“至”。
所谓的“物”,则代表“天理”。
那么“格物”一词的意思,就是“至其理”,就是“穷究事物之理”。
然而,王阳明却很不耐烦地打断说:
“先生,你这是求之于外了。”——《传习录·知行第三》
但是湛若水镇定自若,不紧不慢地说了一句名言,噎的王阳明哑口无言。
现在请问:
如果你是湛若水,会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刁难呢?
2、
古印度婆罗门教的典籍《奥义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情节:
有一天,父亲让儿子在树上摘了一个无花果。
父亲问:“剖开看看,里面是什么?”
儿子说:“是一颗小种子。”
父亲说:“再剖开这颗种子,看看里面是什么?”
儿子很费力地剖开了,惊讶地说:
“父亲大人,里面什么也没有。”
——《歌者奥义·第六章·第十二》
顺带一提,这位故事里的儿子从小就被父亲收养,一直以求知若渴。
假如你是这位父亲,面对儿子如此清澈的眼神。
该如何运用哲学化的语言,去描述这一现象呢?
3、
在佛教史上有一部通俗经典叫《维摩诘经》,其中记载了这样一番惊奇的对话。
维摩诘居士对舍利弗说,这里先暂停一下,插播两则简介:
维摩诘是古印度的一位大富豪,属于在家修行者,悟性超凡。
舍利弗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首,人称“智慧第一”。
好了,对话开始:
维摩诘说:“舍利弗!诸佛菩萨的觉悟之道,是不可思议的。
舍利佛疑惑地问:“为什么不可思议?”
维摩诘回答说:
“诸佛菩萨的觉悟,就好比将一座须弥山纳入一颗小小的芥子之中,而且芥子无所增减;
就好比将四大海水灌入一个小小的毛孔之中,而且鱼虾龟鳖无所损伤。”
——《维摩诘经·不思议品第六》
我相信你看完上面的回答,一定是满头雾水,甚至是惊讶地合不拢嘴。
其实不必太惭愧,何止是我们这些凡夫。
就连拈花一笑的大迦叶尊者也感叹说:
“此等境界,真是闻所未闻!
我们就像一个瞎子,根本看不见维摩诘居士所示现的种种法相。”
临末,维摩诘居士又说了八个字:
“龙象蹴踏,非驴所堪。”
意思是:
“我方才所讲的法相,如同龙象之间的争斗(龙象:高等的象)。
跟你们这些庄稼里的笨驴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你们境界太低,不可能看得懂。”
听见了吧,维摩诘居士一点面子都不留,直接骂佛陀的这些得意弟子们是一群笨驴。
那么,假如你当时也在讲台下听法。
该如何跳出笨驴的境界,直达龙象的境地呢?
4、
唐代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叫李渤,有一次上山拜访智常禅师。
李渤 一脸傲慢地请教道:
“佛经上说“芥子纳须弥”,但须弥山是一座大山,芥子只是一颗小种子,这未免是欺人之语吧?”
智常禅师淡淡一笑,反问道:
“我听说你‘读书破万卷’,不知是真是假?”
李渤说:“当然属实!我读书何止万卷呢?”
禅师又问:“那么你读过的万卷诗书现在都哪去了?”
李渤抬起手指着头说:“当然都保藏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说:“怪了,我看你的头不过一个椰子大小,怎么可能装得下万卷书呢?莫非你也在骗人吗?”
李渤恍然大悟,拜首称谢。
——《五灯会元记▪卷三》
没错,上面几个故事的谜底就藏在智常禅师的这一句话里。
用《华严经》里的一句话表示就是:
“三界唯识,万法唯心。”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在世俗的观念里浸泡的太久了,思维已经固化。
在我们的感觉印象中:
树是大的,种子是小的;
须弥山是大的,芥子是小的;
大海是大的,毛孔是小的。
天理是大的,人心是小的。
其实,这种感觉没有错。
错的是,我们把这种观念绝对化了。
如果按尺寸比例:
对于细菌来说,我们身体就是一个宇宙。
而对于宇宙来说,我们人类也不过是一个细菌。
而人类真正伟大之处在于:
“我们自己知道这一切。”
也就是说:
小至细菌跳蚤、大至猪羊牛马;
小至山河大地,大至火星太阳;
甚至整个银河系乃至宇宙,都是依赖于我们的观念而存在的。
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
宇宙再大,也大不过我们一个小小的念头。
5、
那么, 现在我们就可以解答上面三个故事了。
首先,湛若水面对王阳明的刁难,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
“若以格物理为外,是自小其心也”。
意思是:
“如果你把天地万物当成是外面的东西,就是把自己的心看的太小了。”
换句话说就是:
“你的心有多大,宇宙就多大。”
后来王阳明可能是受此启发,所以才提出“心外无物”这个概念。
6、
其次,《奥义书》里的那位父亲面对儿子清澈的眼神,语重心长的说:
“儿子,你没有看到里面这个“微秒者”吗?
千万不要小看它,其实它无处不在。
正是由于它,这棵无花果大树才能从一颗小小的种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当然,这位父亲用的是类比的手法,其实他真正要表达的意思是:
“一颗种子尚且如此,何况人心呢?”
你这么断言有什么证据吗?当然有。
比如婆罗门教对本教最高教义“梵”的定义是这样的:
“这是我内心的自我,小于米粒,小于麦粒,小于芥子,小于黍粒,小于黍籽。
这是我内心的自我,大于地,大于空,大于天,大于这世界。”
——《歌者奥义书·第三章·十四》
怎么样?
这种“梵我合一”的境界,描述的不正是这位父亲口中的“微秒者”吗?不正是老子所说的“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吗?
7、
第三,维摩诘居士所说的“须弥纳芥子,大海入毛孔”,实际上指的并不是一种“实相”。
你如果真的准备去实践,那就是庄稼里的一头笨驴,根本无法参与龙象之间的争斗。
因为驴跟象不是一个层次上的物种,就好像智者与愚者,思维不在一个维度上一样。
维摩诘居士真正的意思是:
所谓“须弥纳芥子,大海入毛孔”,易如反掌。
只要你想,就能实现,根本不用去实践。
当然,只是在你的头脑里实现。
听到这里,你一定会反驳说:
在头脑里实现不就是假的吗?
但是维摩诘居士也一定会笑眯眯地反问你一句:
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是真的?
真和假只是我们的一种感觉而已。
8、
在上个世纪,“俄国生理学之父”伊万·米哈洛维奇·谢切诺夫在著作中记载这样一个情节:
在俄国的某个医院里住着一个女病人。
她失去了视觉和听觉,而且全身的皮肤除一只手以外也都丧失了感觉。
所以,这个女病人一般都处于睡眠状态。
只有在外界触碰到她那只还有感觉的手时,她才会觉醒。
——转引自《谢切诺夫哲学和心理学著作选集》1947年俄文版,第178页。
后来,伊万·米哈洛维奇·谢切诺夫通过研究得出结论说:
“沉睡而同时又丧失了感觉神经的人,会一直沉睡到死。”
换而言之:
没有感觉的人,就是死人。
那么对死人来说,这个世界对他有什么意义呢?
9、
我们不妨将问题再推向前推进一步:
既然人之所以活着,全凭感觉。
那么我们的感觉,来自于哪里呢?
是来自于外界,还是头脑里的意识?
许多人都第一反应肯定是来自于外界,当然,我们不能说这种观点是错的。
但是,它一定不完全是正确的。
10、
举几个例子:
前几年,美国有一个心理研究所张贴了一张告示:
招募一名研究对象,条件是在2个月内每天供给上等的饮食。
但是第一个月,必须每天从被研究者的身上抽取200毫升血液。
没几天,有一个乞丐应召前来。
研究人员他住进在一间门窗严锁的小屋子里,只开一个小洞。
于是,研究人员每天从小洞外给他“抽血”。
试验的结果是:
第一个月乞丐的体重减轻13公斤,第二个月则增加了15公斤。
其实,研究人员并没有从他身上抽过一滴血,只是做做样子而已。
而这个乞丐的第一个月之所以消瘦,完全是他自己的意识造成的。
如果你觉得这个故事说服力不够,那我们再来看一个更严重的事例。
11、
二战期间,德国的军医对一名俘虏的飞行员做过一个实验:
将飞行员的双眼蒙住,绑在一张椅子上。
军医告诉俘虏说:
“经过审判,决定把你处死,处死的方式是放血!”
宣布完,用小冰块在飞行员的手腕上轻轻轻划了一下,并且在旁边模拟制造了滴水的声音。
然后,军医暂时离开。
几个小时以后,军医回来视察飞行员的时时候,发现他已经死了。
其实,俘虏完全是被相信自己在流血的意识所杀。
12、
为什么要讲这两个故事呢?
因为故事中的人物恰恰证明了:
人的意识完全可以决定人的感觉。
而人的感觉,又完全可以决定外界的刺激。
所以维摩诘居士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是:
不要被万物的表面性质所欺骗,谁说“须弥不可纳于芥子,大海无法进入毛孔”?
大错特错,因为你的心完全可以决定外界的模样。
所以《楞严经》有一句叫:
“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那“心随物转”的是什么人呢?当然就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了。
13、
所以,如果我们忽略了人的意识,忽略了人心。
那么往往会造成一种错觉,那就是误以为
“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也是大的,唯独人,是沧海一粟的渺小之物。”
这就是老子特别要强调“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的根本原因。
我们甚至可以发现,除了老子以外,还有些多大哲学家十分强调人的重要性。
14、
比如说我们古人造字,“大”这个字是怎么造出来的呢?
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提供了一个来源:
“大象人形。”
意思是:
“大”这个字,就是根据“人”造出来的。
可见,古人早在造字之初就认识到了“人是大的”,所以才在“人”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大”。
15、
比如法国著名哲学家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就说过一段非常有名的话:
“人只不过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无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去毁灭,只要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
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再比如德国一代大哲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里就曾经高傲地质问太阳说:
“伟大的星球,假如没有被你所照耀之物,你的幸福何在?”
16、
当然,有一点不可否认:
那就是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虽然前赴后继地鼓吹了“唯心主义”几千年,却始终拿不出什么有说服力的证据。
所以,一直遭到以费尔巴哈和马克思为代表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们的嘲笑。
不过,直到1974年的一天。
唯物主义者们终于停止了笑声,取而代之的:
是瞠目结舌的表情以及难以置信的沉默。
因为就在这一年,意大利米兰大学的梅里教授做了一个“量子双缝实验”。
实验的结果,无意中为唯心主义的哲学大厦找到了物理学上的地基。
那么,什么是量子双缝实验呢?
说来话长,我们需要历史上从头谈起。
17、
早在几百年前,物理学家们对“光”的性质就产生了一种极大的兴趣。
当然,也进行了数不清的种种实验。
最先是在1660年,法国数学家皮埃尔·伽森荻在一部著作中提出假想:
光,是由大量坚硬粒子组成的。
随后,英国的大数学家牛顿紧跟其后,在此理论的基础上。
牛顿又根据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光的偏振现象以及光的折射和反射原理等等进一步证明了:
光,确实具备着粒子的属性。
所以牛顿的结论是:
光,是一种粒子。
此后大约一百多年,牛顿的这一理论一直统治着物理学界。
18、
直到1807年,英国的另一位天才型的物理学家托马斯.扬出版了一本著作叫《自然哲学和机械技术讲义》,才算是打破了牛顿的权威。
因为他在这本书中提到了自己完成的一项实验,这就是物理学史上著名的“光的双缝干涉实验”。
实验其实很简单,你完全可以自己动手去试一试:
找一支蜡烛点亮,放在一张开了一个小孔的纸前面,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点光源。
然后在这张纸后面再放一张纸,不同的是,第二张纸开了两条平行的缝隙。
我们可以想象:
如果光是一种粒子,那么蜡烛的光通过这两条缝隙后,一定会在墙上留下两道平行而对应的亮纹。
但是,实验的结果并非如此。
当光通过两条缝隙后,墙上留下的竟然是一排排平行而不对称的亮纹。
而这种现象,跟一道水波通过双缝后的干涉条纹原理完全一致。
也就是说:
在这个实验中,光的表现是一种水波,而不是粒子。
换而言之:
牛顿的粒子假说是错的,起码,也只能算是对了一半。
19、
从此以后,物理学界一直被这个谜团困扰了一百多年。
无奈之下,只好秉承着一个理念:
光既有波的特性,也具有粒子的特性。
这就是所谓的“光的波粒二象性”。
你以为事情到这里就算结束了吗?并没有。
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物理学家已经可以通过仪器去捕获和发射物质的最小粒子了。
比如:电子。
于是在1961年,德国蒂宾根大学的克劳斯·约恩教授重新做了一次“双缝干涉实验”。
只不过是把“蜡烛”的光替换成了一道发射的电子束。
然而,后面侦测板上留下的依然是一排排平行而不对称的干涉图案。
约恩教授认为:
可能是由于电子之间互相撞击,所以才会产生像水波一样的性质。
于是,他决定用发射器将电子一个一个的单独发射。
约恩教授的想法是这样的:
既然已经把光线拆成了一个一个的电子,那么光一定是粒子性的。
所以当电子一个一个通过双缝的后,必定会在侦测板上留下两条平行而对应的条纹。
但是,实验的结果完全出乎意料。
他整整发射了70000个粒子:
最后在侦测板上留下的,却依然是一排排“干涉条纹”。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难道一个电子在穿越两条缝隙的时候,可以使用分身术一分为二吗?
这个实验,又为物理学界埋下了一个足以撼动人类认知的未解之谜。
再后来,就是上文讲过的了。
20、
在1974年的一天,意大利米兰大学的梅里教授在约恩教授的基础上,做了一个“量子双缝实验”。
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
专门观察一个电子究竟是如何通过双缝的。
梅里教授在双缝的入口处,放置了超高精度的监视器,可以清晰地看清电子的出入。
准备完毕后,实验开始。
然而,物理学史上最神奇的一幕发生了:
当梅里教授通过监视器观察电子的时候,电子要么通过左缝,要么通过右缝。
侦测板上出现的,是两道平行而对应的条纹。
也就是说:
电子表现出的是粒子的特性。
梅里教授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将监视器关闭。
继续观测,但是没想到:
这时候侦测板上出现的,又成了一排排平行而不对称的干涉条纹。
也就是说:
电子又变回了波的特性。
梅里教授一怒之下,将这项实验重复了许多次。
最后他发现了一个规律:
电子在通过双缝的时候:
只要我们打开监视器,电子就像感觉到有客来访一样。
立马正襟危坐,表现出“粒子”的固定特性;
只要我们关闭监视器,电子就像逃出了老板的视线一样。
立马自由散漫,表现出“波”的不确定特性。
这一现象,绝对称得上是人类历史上最诡异最不可思议的一幕。
21、
为什么电子会这样呢?只能有两种解释:
要么是电子通“人性”,它故意在跟我们捉迷藏。
要么是人的意识能决定电子的状态,当我们不观测光的时候,光是一种散漫的不固定的波。
当我们一旦介入,光就变成了可靠的固定的粒子。
这两种解释,你选哪一种?
没错,其实你只能选择后一种。
也就是说:
这个世界是唯心的,起码在量子力学的领域里是唯心的。
而关键在于:
我们的整个地球,整个太阳系,乃至于整个宇宙,甚至包括我们人类本身,都是由一个个微小不可分的量子组成的,这才是最令人惊讶的。(备注:量子在这里等同于电子)
22、
你以为事情到这里就算结束了吗?并没有。
五年之后,也就是在1979年。
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1911~2008)又提出了另一个变革实验:
“延迟选择实验。”
什么意思呢?
就是当电子已经通过双缝之后,我们再打开监视器去观测。
约翰·惠勒发现:
当电子已经通过双缝之后:
如果突然打开监视器,那么侦测板上就会出现平行的两道条纹。
如果迅速关闭监视器,那么侦测板上就会出现不对称的干涉条纹。
这个实验领人难以置信的地方在于:
我们是否打开监视器观测,竟然可以决定电子过去的一个动作。
也就是说:
即使电子在已经穿过了双缝之后,只要你开始观测它。
它就立刻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返回,并重新调整路线。
然后,再以粒子的形式单独穿过左缝或者右缝。
假如电子在已经穿过了双缝之后,你突然不观测它了。
那么它依然会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返回,并重新选择路线。
然后,再以波的形式荡过双缝。
没错,观测者的参与,可以让电子发生“时光倒流”。
一句话,这就意味着:
我们的意识,可以改变电子的过去。
而这个实验真正恐怖的地方在于:
如果我们宇宙之外真的存在一个伟大的造物主,宇宙只是他手上的一个核桃球。
那么,当他一旦观察的时候,我们的宇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就发生了时光倒流。
只是我们的感觉器官以及科学仪器局限性太大,根本无法察觉这一切。
23、
听到这里,你一定会长舒一口气。
脑海里不禁回响起维摩诘居士为佛法定义的四个字:
“不可思议!”
然而,你以为事情到这里就彻底结束了吗?依然没有。
接下来,还有另一件不可思议的物理学现象在等着你“检阅”。
众所周知,在物理学界:
不稳定的放射性粒子会发生衰变。
早在1960年,就有科学家预测说:
每一个粒子,只要有观察者观测,它的寿命就会增加。
从此,这一则“预言”一直在科学界悬浮了四十多年。
直到2006年,才被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德国物理学家沃尔夫冈·克特勒证实。
这则神奇的预言才总算是落回了地面,被世人所接受。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如果对铷原子用两种方式观测:
第一,持续性 (系统持续的被脉衝光照射);
第二,脉衝状 (系统不定时的被更强大的脉衝光加热)。
那么,这些外在光的影响,会减慢粒子的衰变速度,让它变回基本态。
两种方式的效应规模都与预估的一样:
铷原子的寿命最多被增加到了比原先多30倍。
也就是说:
人的意识会改变原子的未来。
24、
通过以上的几个物理学实验我们知道:
人的观测行为,不仅能影响“电子”的当下状态,而且还能影响其过去状态和未来的寿命。
我们要知道,这无边无际的宇宙,正是由这些小到不能再小的“电子”积聚而成。
那么换句话说:
人的意识,不仅能改变“物质”的现在,也能改变“物质”的过去和将来。
那么请问:
我们的意识,难道不是伟大的东西吗?
而具备意识的人类,难道不是更加伟大的存在吗?
可见:
佛家所谓的“三界唯识,万法唯心”,并非是纯粹的虚妄之语。
而老子所谓的“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也绝对是合理的客观之言。
25、
当你慵懒地躺在“唯物主义”这棵大树下,每天守株待兔的时候。
或许,你的确捕捉到了一些“真理”。
但是,世界上其他的“真理之兔”也往往会从你的眼皮下悄悄溜之大吉。
唯物主义是很可信,但这并不意味着:
唯心主义就是一个谎言,或者一场骗局。
唯物与唯心,只是我们观测世界的两样工具。
就好比是左眼和右眼,左脑的和右脑。
而自古以来,我们一直都站在“唯物主义”的深渊里坐井观天,所以才会对一些唯心的思想嗤之以鼻。
结果就是:
我们只会觉得是“上帝”创造了我们,而从来没有想过,难道上帝不也是我们的意识所创造的吗?
26、
在1981年,约翰·惠勒前来中国访问(就是上文提出“延迟选择实验”的那位物理学家)。
在北京的一场演讲中,他提到了基督教史上流传的一则古老寓言:
耶和华曾经对亚伯拉罕说:
“如果不是由于我的缘故,你就根本不存在!”
“是的,我知道”,亚伯拉罕回答道。
“但是,如果不是因为我的缘故你也不会被知道。”
——《约翰·惠勒演讲集·物理学和质朴性:第一讲不可思议的量子行业》:
其实亚伯拉罕的意思就是:
“如果没有我,你也等于不存在。”
约翰·惠勒讲完这个故事后,更进一步。
他说:
宇宙是有无数的现象组成的,而每一种现象都有赖于人的观测。
所以,如果没有我们这些观察者进行观察,宇宙也将不存在。
就好像如果没有电,“马达”也将会是沉寂如死的废物一样。
——约翰·惠勒《宇宙逍遥·第一部分·创世与观察》
他的这句话震聋发聩,我想反驳,却怎么也反驳不起来。
于是,我不禁想起了中国的一代大儒王阳明。
27、
有一次王阳明同朋友外出游玩,朋友指着山中的一朵花问道:
“如果天下无心外之物,那么此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有何相干?”
王阳明回答说: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难道只有王阳明如此吗?并不是!
英国有一位著名哲学家叫贝克莱(1685~1753),他比王阳明晚出生二百多年,但是他的唯心论比王阳明更上一层。
28、
有—天贝克莱跟朋友在花园里散步,朋友不小心一脚踢到了石头上。
于是,这位朋友指着这块石头问贝克莱说:
“我刚才没有注意到这块石头,那么这块被我踢了一脚的石头是否存在呢?”
贝克莱回答说:
“当你的脚感觉到痛了,石头就是存在的;
而如果你的脚没有感觉到痛,石头就不存在。”
29、
当然,无论是王阳明的朋友还是贝克莱的朋友当场都被他们的回答噎得哑口无言。
大概,这就是跟唯心主义哲学家做朋友的坏处。
你永远感觉自己像一头笨驴,根本无法掺和龙象之间的驰骋与交锋。
其实,从量子力学的角度而言:
王阳明和贝克莱的回答完全无懈可击。
因为当你不观测花和石头的时候:
它们是一团不确定的“波”,在天地之间漂浮游荡。
只有当你看到花和石头的时候:
它们才会由“波”变成一个个固定的“粒子”形态来迎候你的眼神,接受你的访问。
没错,当我们戴上“唯心”这副眼镜时,可以观察到这个世界的另一面真相。
30、
最后,让我们以一个禅宗的故事来结束吧。
唐代有一位高僧,法号叫大珠慧海。
某一天有人问他说:
“师父,世间有没有超过自然的法吗?”
禅师回答说:“有。”
此人又问:“什么法能超过?”
禅师答道:“能知自然者。”
——《顿悟入道要门论·巻下》
所谓的“能知自然者”,除了人以外,还有谁呢?
但愿我们在探索宇宙真理和追求人生奥义的同时,不要忘记了:
我们是“能知自然者”,我们的意识,在某处程度上,甚至是一种高于自然法的存在。
所以老子才会说: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第二十五章中间部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