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类文本教学反思——以《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为例1

2020-04-29  本文已影响0人  语味悠长

对叙事类文本,教者应用自己的深度 挖出文本的厚度,紧扣“事情”,紧抓文本选材、结构、 编排顺序等学生容易忽略的着力点,引领学生披文 以入情,才能带来学生学习的长足进步。

——◎詹 鑫(丽水市青田中学,浙江 丽水 323000)

初中阶段教材中叙事类文本占大多数,七年级下册中叙事类的文本就有很多,第一单元全是叙事类的文本,第二单元除了《黄河颂》《土地的誓言》,另外的《老山界》《木兰诗》也都是叙事类的文本。第三单元写人更是叙事类为主了。詹老师认为在讲解叙事类文本时,要以教者的深度挖出文本的厚度,紧扣“事情”。

那么,教者的厚度从哪里来呢?

应该从文本解读来。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教师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经过逻辑建构,最后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由于教师和学生在学识、认知、阅历等方面存在差距,二者文本解读的结果往往存在明显的高低、深浅之分。因此,教师需要指导和点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读懂文本、读透文本。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及“文化传承与理解”等。

一、确定文本解读起点

文本解读首先要确定解读起点。初读一篇文章,我们会结合作者及写作背景,给文章一个基本的定位。

我的理解是,问一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如《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开篇就写到“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书下注释1就指出本文选自1990年第1期的《读书》,由此可知,本文写作于叶圣陶先生逝世后两年内,作者表达的应该是怀念之情,那为什么在第一段要说心里立即罩上了“双层的悲哀”呢?

这些问题的提出确定了文本的解读起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启发他们大胆质疑、认真思考,能够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思维水平。

二、选择文本切入点

确定解读起点后,在文本中发现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此时,我们要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切入文本进行解读。这个切入点往往是显性的,是能够引起读者思考的。

(一)主旨句切入。主旨句是表达作者主旨情感的语句,在整篇文章中起到统领作用,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可以从主旨句切入解读文本。

(二)标题切入。一般情况下,标题是文章内容、作品风格、写作意图的直接或间接表现,不少文章的题目与中心思想、作者情感有密切的联系。从文章标题切入,利于我们更深入地解读文本。

詹老师就是从《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标题中切入,紧扣“二三事”建构整堂课。

1. 一读题目,概括“二三事”,锻能力明大意。 

2. 二读题目,归类“二三事”,抓关键理结构。

3. 三读题目,辨别“二三事”,培养选材意识。 

4. 四读题目,调序“二三事”,体会编排之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