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爱情的研究中,怎么都离不开的依恋理论
依恋类型是习得的,不断地受到成人后的经历影响,依恋类型会发生新的改变,并不会被动地受童年经验的束缚。一次悲痛欲绝的分手会让原本安全型的人不再安全,一段如胶似漆的恋情也能慢慢让回避型的人不再戒备。
两年之内,有三分之一的依恋类型会发生实质变化,其中,不安全依恋比安全依恋更容易改变。
希妍恋,让爱终成眷属1990年,Bartholomew从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出发,提出了成人的四种依恋类型,将回避型分为“恐惧型”和“疏离型”,并将“焦虑-矛盾型”改为“痴迷型”。
安全型:在感情上很容易接近他人。不管是依赖他人还是被人依赖都感觉心安。不会忧心独处和不为人接纳;
痴迷型:希望在亲密关系中投入全部的感情,却经常发现他人并不乐意把关系发展到如自己期望的那般亲密。没有亲密关系会不安,有时还担心伴侣不会像自己重视对方一般重视自己;
恐惧型:和他人发生亲密接触使不安。感情上渴望亲密关系,却很难完全相信他人或依赖他人。担心自己和他人变得太亲密会受到伤害。
疏离型:即使没有亲密关系也安心。独立和自给自足更加重要,不喜欢依赖别人或让人依赖。
希妍恋,让爱终成眷属第一种安全型,和儿童的安全型依恋完全相同。
第二种痴迷型,是焦虑-矛盾型的新名称,因为这种类型的人若要感觉心安,就得过分地依赖于他人的赞许,所以过度寻求认同,沉溺于人际关系。
第三和第四种依恋类型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回避型”。恐惧型的人因为害怕被拒绝而极力避免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虽然希望有人喜欢自己,但更担心自己因此离不开别人。相反,疏离型的人认为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得不偿失,拒绝和他人相互依赖,相信自己能自力更生,也不在乎他人是否喜欢自己。
希妍恋,让爱终成眷属尽管依恋能改变,一旦确定后,既稳定又持久,并影响人们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加强已有的行为倾向。如,恐惧型的人如果坚持孤僻,回避相互依赖,就可能永远不会发现有些人可以信任,发现亲密可以令人心安,这又加重了他们的恐惧型依恋。如果没有大起大落的新经历,人们的依恋类型可以持续数十年。依恋类型决定了与他人交往时显示出的独特个体特征,大部分是从与他人交往的经验中习得的,带入新的人际关系的癖好和观点,部分来自于与以前伴侣的交往经历。
每个人都是由不同的经验和特质组合而成的独特个体。这些经验和特质又塑造了不同的能力和偏好,这些差异影响了我们的亲密关系。如在爱情关系中,情侣双方某些依恋类型的匹配可能比其他的匹配要好得多,更让人满足和稳定。若痴迷型的人爱上了疏离型的人,就产生了依恋类型的不匹配。痴迷型的人会因为对方的感情疏远而气馁,而疏离型的人则会因对方的依赖干预而烦恼。双方都不如与安全型的爱人相处轻松。
希妍恋,让爱终成眷属我们与某些人相处融洽,而与另一些人格格不入,都是因为各自的依恋类型。
依恋类型如何改变?
1. 设法理解和接受自己的过去,这个过程也可以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完成,也可以通过日及记叙回忆等,找到当时的羞耻感、低自尊、不安全感的根源,接受并拥抱自己。
2. 和一个安全型的伴侣建立起长期的恋爱关系。一个能够用成熟的方式对待他人的伴侣,能够帮助到接受和改变自己,也可以寻找一个长期的咨询师,在咨询师的长期陪伴下完成自己的改变。
3. 痴迷型的人需要学会对自己更负责,而回避型的人需要学会对伴侣更负责。
4. 了解自己和伴侣的依恋类型,坦诚地与对方沟通并向对方解释自己行为和情绪背后的想法,爱的语言是不通用的,同一个行为由不同的人做的意义可能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