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思考、成长罗辑思维•得到学习区读书

君子喻于义和马斯洛

2017-05-05  本文已影响51人  TXB

一、君子喻于“义”即马斯洛“自我实现”

首先看看“义”的定义:

第1种解释

在简化字之前,义字下面都有一个大大的我字。

《说文解字》说:

義,己之威儀也。从我羊。

说:

义字是自己的威仪。

就是我的威仪。

说明义字是自我的,即使是奉献,也是完成自我

所有讲义气的人都是超级自恋的人。

关公放曹操就是因为自恋,自恋到了不顾大局,甚至不顾性命。

……

义字有我、自恋并没什么不好,爱自己才会爱朋友,爱国。真正做到舍生取义的谭嗣同临终前的诗句: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完成了义字下面大写的“我”。

——蒲寅《【义】义气千秋》

第2种解释

“意义”这个词,在英文里头叫“Meaning”。Meaning本来的意思是“打算”,没有意义的人生也就是没有打算的人生。

对照马斯洛自我实现需求定义:

马斯洛自我实现需求定义: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

可见“义”就是“自我实现”,或者说是“价值观”。

二、两种自我实现之路,两种价值观

“自我实现”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追求个人自我价值实现,比如权力地位,表现为追求卓越;第二种追求个人之外的价值实现,比如宗教、信仰,其特征是具有奉献精神,表现为仁慈博爱。两种自我实现代表着两种人生价值观,见施瓦茨的价值观地图描述:

心理学家施瓦茨(Schwartz)在62个国家做了价值观的跨文化调查,总结出人类的10个普世价值观,并画出了人类的价值观地图。

这10个价值观分别是:

自主独立、精彩刺激、享乐、成就、权力地位、安全、老实听话、保守、友善、博爱

价值观系统介绍了很多,这个有什么不同呢?

施瓦茨最大的贡献,是通过巧妙的心理学测量,发现这些价值观呈现一种圆形结构—— 越是相邻的价值观,行为就越接近,而越是距离远的价值观,就越冲突。

施瓦茨把这些价值观分成4大类,分别是:开放—保守,追求卓越—仁慈博爱。

他发现在他研究的62个国家中, 冲突和矛盾永远存在 。大主题的矛盾有“开放——传统”,或者“仁慈博爱——自我成就”之间的冲突,还有具体的比如“享乐主义和老实听话”,或者“安全——刺激”。

这种矛盾大到引发一场战争,小到两代人的冲突,甚至你的自我矛盾——为什么说“我是一个矛盾的人啊”。因为人的一生,就是矛盾综合体,甚至只要知道了一个人的所有价值观,就能够很好地预测他在职业、人生不同阶段的人生矛盾。

除此之外,他很清晰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价值观会改变吗?怎么变?

答案是会。

施瓦茨发现有3种东西影响着价值观的改变: 年龄、重大事件、人生阶段 。

1.年龄越大越保守,年龄越轻越开放

越是年轻,刚进入社会,开放、享乐、成就越重要;越是年龄大,临近退休,安全、稳定、保守越重要。

这和你的能力、体力有关——年轻的时候,无论是能力和体力,都更能应付变化和挑战;到了中晚年,则逐渐玩不动了,更希望稳定、安全的环境。

2.男性更多追求成就和权力,女性更多追寻博爱或友善

综合来看人生就是一个从开放起步,中间会有两条不同的自我实现之路,有人选择追求“自我卓越”,有人选择“友善博爱”,最后都是滑入“安全稳定”。就好像朴树说的:“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并不是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淡淡只是最后一个阶段。在我看来,年轻的时候踏着一双白布鞋要环游世界;中年的时候轰轰烈烈做点事,爱几个人;老了平平淡淡,这才是真。那种年纪轻轻就听话地“定下来”,安安全全过日子的人,并不是成熟,只是早衰。

——古典《价值观地图,帮你科学地改命》

三、谁更高级

前段时间熊逸和万维钢在得到平台互动时,谈到一个观点:马斯洛需求层次最高一级的“自我实现”,其实是低级需求的华丽变种,摘录见下:

熊逸问:

如果你就是无欲无求,但就是不愿意为别人做事,那么同样道理,排序越靠前,免于役使的能力就越强。只要你的排序在朱元璋之前,他就很难奈何你了。但没办法,谁让他排名第一呢。

从这个角度来看,争做精英,本质上就是争夺食物链上的更高排序。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里,这种争夺在相当程度上仅仅停留在对安全感的需求层面上,属于从低到高的五个层次中的第二级。一个人在社会当中的排序越高,应对役使与灾变的能力就越强,而谁也无法知道,当电影《2012》当中的场景当真发生的时候,排序在多少名之前的人才有机会拿到方舟的船票。至于最高一级的自我实现需求,在我看来,它并不真的是一种新的需求,而仅仅是低级需求的华丽变种。当我们气急败坏地剥掉约瑟夫的神奇彩衣,看到的不过是我们身上最原始的本能。

——摘自熊逸《3.7 | 熊逸问万维钢:说精英,谁是精英?》

熊老师的意思大概是“自我实现”的驱动力也是源自于生存需求、安全需求。进一步理解,人的思想、行为都是以基因本能为底层代码的,“自我实现”表面上是超越了生存、安全需求,但也可以解释为潜意识里是为了争取实现更好的生存、安全条件,或者说为了争夺食物链上的更高排序。例如亚当•斯密说:“人天生就不但希望被爱,而且希望自己是个值得爱的人。”,为了使自己更值得爱,那么就需要做一些异于生存本能的事,陈光标大做善事应属此列。

万维钢答:

所以我们还得研究一下幸福链,到底怎么才幸福呢?这又得回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最高一层叫做“自我实现”。熊老师说这个“自我实现”其实就是低级需求的华丽变种,我看很有道理 —— 它们说的都是食物链的地位。比如说有的高官,当官还不过瘾,退休了还得时不时出本书。有的人经商成功还不过瘾,还得追求社会影响力。小官和小商人,一般顾不上这些。我们大概可以说,自我实现,是食物链和幸福链在一个高度上统一了。

但是我们也得承认,的确有很多人,是踏踏实实想要做成一件事业,而不单纯追究自己在其中获得什么地位。我看现在关于“幸福”的研究的一个普遍说法,认为这种情况是最高级的幸福 ——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 “ be part of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 如果你认为这件事特别值得做,那付出一些代价也是可以的。

有时候你能感到一个使命的召唤,认为自己就应该干这件事才幸福。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谁都不可能对这样的事儿不动心。

——摘自万维钢《周末小议丨答熊逸:说精英,谁是精英》

万维钢首先附和了熊逸的观点,并举了高官出书、富商追求社会影响力的例子,本质上还是为了追求地位。但万老师提出了一个反例:“ be part of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特别喜欢这句话,翻译过来是“幸福就是成为比你大得多的东西的一部分”。是的,在这种情形下不能再说他是在追求地位了,因为他已放弃了小我,去融入一个更大的体系。宗教献身精神可为证例,连生命都可以奉献,总不能说还是源自生存、安全需求本能吧。

在这里“自我实现”也分为两种:第一种追求自我价值实现,本质是为了使自己更值得爱,获得更好的地位;第二种追求比自己大得多的东西的价值实现,“ be part of 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 ”,已经超越了原始本能需求。与施瓦茨的价值观地图对应,分别是“追求卓越”和“仁慈博爱”。显然,第二种比第一种要高级。

这个结论还有另外两个佐证:关于“幸福”和“生命的意义”的研究都表明,要找到真正的“幸福”和“生命的意义”就不能局限于个体小我,前者简单说:“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后者简单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如果只关注自己终究是一场空”。

四、附议:小人喻于利

从字面理解,“小人喻于利”对应的应该是马斯洛的下层需求,比如为生存所驱,事事皆言利。但小人也可以有上层需求,比如开始时为生存、安全需求而逐利;等生存、安全无忧了,就会追求社交、尊重需求;等前面的都实现了,说不准也会追求自我实现。只不过限于见识、习惯,小人会采用逐利的方式追求上层需求,形象还是low。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