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梅一枝淩寒開(No.654)

第654枚。
石材:壽山芙蓉石。瓦鈕。
印面大小:1.5×2.2cm。
釋文:秀梅(楳)。邊款刻字:姜(甲骨文)。
第一,説秀。
上諱。(《說文解字》)
說文這個解釋有點坑不過可以理解,中國的避諱文化使然——避漢光武帝劉秀的名諱,故不解釋了。
《段注》:不榮而實曰秀。从禾人。
段玉裁對“實、秀、英”做了區分:榮而實,謂之實,桃李是也;不榮而實,謂之秀,禾黍是也;榮而不實,謂之英,牡丹、芍藥是也。
可知,秀字最開始就與實實在在的莊稼關聯在一起,《現代漢語詞典》釋義:植物抽穗開花(多指莊稼)。由此義引申凸出高出,在人群裡高出一截的人外貌是清秀的,頭腦是是聰明的,再引申優秀,所以是“秀才”。
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醉翁亭記》)——這是自然界的秀。
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惠中(《送李願歸盤穀序》)——這是人之秀。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運命論》)——這是我們的生存哲學,勸人知道韜光養晦。其實也許衹是因為我們的“秀”還不夠強大,所以才會擔心“被摧”。
秀字的讀音和英文“show”恰好一致,所以新時期秀字也有了動詞詞性:表演。
前一陣子很多人找到了“陳獨秀”名字的樂子,不知道陳獨秀泉下有知會做何種表情。
第二,説梅。
(梅字沿用之前之說。)
梅,枏也。可食。楳,或从某。
某,酸果也。
《段注箋》某即今酸果梅字 。
《段注》:《召南》之梅,今之酸果也;《秦風》《陳風》之梅,今之楠樹也。
現在通常的解釋是“某”為本字,後加木為“楳”,而“某”便假借為代詞。而今通用之“梅”,為後起字,有解釋為“每”指有身孕女子,加木表示有孕者喜歡吃的酸果,似乎也有道理。
尋找漢字的本源意義的過程真的有點像猜謎。
林逋,“梅妻鶴子”,當真癡——“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一句真美,後世詩人難及。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政治家王安石未必真愛梅,梅在他筆下可能衹是个象徵。古詩文中所謂托物言志之技法也。
王冕擅畫墨梅,有名句“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央視經典傳唱節目那個小男孩一嗓子唱出來,天籟之音,繞梁三日。
清末龔自珍有《病梅館記》,“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果如此,雖未脫言志之套路,也算愛梅之人。
第三,刻印。
壽山芙蓉石的刀感一直是極好的,可以表現出各種線條的姿態。
將“楳”字的左右結構變為上下結構,“木”與“秀”字上部“禾”作呼應。兩邊邊框略做殘損處理。
邊款上添加姓氏“姜”字,甲骨文字樣。
瓦鈕為印章常見印鈕,方便穿繩佩戴,簡單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