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思绪随味扬
不期,又是丁酉”小年”到。而岁竟已在戊戌了。
”王孙贾问道:’与其媚于奥,宁媚于宠。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我今早读得的文字。子曰,当然是孔夫子了。我个人认为这是祖先的一种智慧。是否是与‘’小年‘’有关呢?没认真考究过,写在这里,是觉得我们老百姓,很有一颗敬畏心。
‘’小年‘’是要祭祀‘’灶王爷‘’的。这我从孩童时,就常常亲自看到。只是向来都是父亲的承包之事。
据说,祭祀‘’灶神‘’或‘’灶王爷‘’,汉朝就已形成。宋代最为光大。我们乡下将‘’灶王爷‘’称作‘’灶王菩萨‘’。我记得祭祀灶王菩萨,是在‘’小年‘’时,那天,送他上玉皇大帝那里禀报人家万象;除夕夜,又接取回家过年,这些神圣的事,都是父亲一个人在做。我们孩子,好奇,围观。无奈年幼,记忆已模糊不清,几无印象。只是父亲会念念有词,在昏暗的墨水瓶煤油灯下,说一些吉利话,图个吉祥彩头。
在城里生活后,我从未祭祀过灶王爷。城里是白墙厨房,不锈钢炉具等炊具,都是比较讲究。我也没有张贴灶王爷的神像。觉得那是落后的东西,再说也确实不懂有什么程序或者有什么礼仪之类来搞。
年岁增长,对过年的回味,愈发清晰怀念。曾经的过年,如‘’腊八‘’、‘’小年‘’、‘’除夕‘’、‘’大年‘’、‘’元宵‘’等,我开始热心关注。尤其是‘’小年‘’后,乡下人家就普遍进入过年模式。办理年货,写春联,贴窗花,走亲访友等等,相互祈福道贺。乡间年味,随着整个村子里弥漫的腊肉香,爆竹香,孩童嬉闹声,逐渐浓厚。
今天又是一个”小年”到。录一首古诗,也是慰籍吧。
这是宋代范成大的一诗,《祭灶词》。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
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
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
乞取利市归来分。‘’
读到这样的古诗,今天的我们,竟要从古人的记载里寻找回味‘’小年‘’的祭祀场景,想来已是一番感慨。这首诗,如今读来,也是妙趣横生,内涵丰富。对于‘’灶王爷‘’的崇拜,简单理解就是‘’上天说好事,下界保平安。‘’
”小年‘’在北方南方,有腊月二十三,有二十四之别。相同的风景是出行在外奔走的人们,回家过年的脚步,开始匆匆。行色匆忙中,都带着笑容。回家过年,也许是给父母,家人们最好的礼物。
说到‘’小年‘’日,乡下还有大扫除,做卫生的大工程。从灶房开始、到堂屋、厢房等等。房梁、墙面、窗户、地角,通通得打扫一遍。我们四川称为”打阳称”(读音)也许是”打烟尘”口语?也有说是‘’打扬尘‘’的。那时,乡下人家做饭生火,都是柴木枯草等,炊烟四起日久,自然黑尘丰富。所以房梁上,尤其是灶房的炕笆,横梁,会有许多烟尘堆积。我们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母亲叮嘱我,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这往往是母亲和孩子们共同的功课。母亲,还得将衣服被褥等清洗晾晒。而腊月的井水山溪水,可是异常冰冷。可我未见母亲抱怨过。当我一脸花黑时,去办置年货的父亲已经大包小包,一背篼东西回家。我记得有做年饭的佐料,有春联,有鞭炮等等。如果可以,还有我们的新衣服。父亲就拿出来,抖一抖,得意对着我们说,娃儿,今年过年又是新衣服哈。
我记得‘’小年‘’时,父亲就是忙碌张罗他的祭祀灶神菩萨事。母亲是不会参与到祭祀的。
好奇的我,就向母亲讨问。母亲没有文化,她的口口相传,也许是祖辈讲给她听,她又不厌其烦,夹着她的感情,告诉我。
‘’灶王节‘’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
传说,腊月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祭灶日,又称“小年”。传说‘’灶王爷‘’原为平民百姓,叫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微薄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看到前妻家过年气氛,很是热闹。自己羞愧难当,回家后,一头钻到自家灶锅底下,给烧死了。玉皇大帝知道后,认为张生尚有羞愧心,能回心转意,还没坏透到底。既然死在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吧!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汇报一年在人间的工作,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和人们一起过年。我们老百姓觉得对灶王爷一定要敬重,因为他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汇报人间善恶美丑。于是,民间就有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民间还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在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时,还会向玉皇大帝禀报主人家的善恶,让玉皇大帝判明赏罚。因此送灶神时,主人会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糖果等熬化,用来涂抹在灶王爷的嘴上。灶王爷吃得主人甜头,他就不便在玉帝那里讲主人的坏话。民间说法”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时,只限于家里主要劳力男子。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回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王”、“接灶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接回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这个是在主人家的堂屋祖屋进行的。
怪不得以前我家的双眼大锅灶,靠墙壁那面有张红纸油印的灶王爷菩萨张贴着,虽然被烟火油气熏得看不明白眉目。有时会看得母亲对着神像许愿,也许期望有个好的收成,多一些填饱肚子的日子。毕竟,灶王爷是主管人家饮食的神啊。
”打阳称”大扫除做完后,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紧凑。我记得贴春联、门神、窗花,是我的任务。先从堂屋大门开始贴对联,再灶房门、厢房门、到猪牛房门处。都要贴,大红喜庆春联是越多越好。那时还不识字太多,上下联分不清,父亲就在一旁帮纠正。贴春联的浆糊,是我们自己熬制。我们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 牛似南山虎 、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在我读初中后,我家的春联,基本是我写联词,由邻居张大伯来写,他是地主的儿子,属于村里很有学问的秀才。我还记得门神贴得最多的形象是尉迟恭,秦琼两位。他们是护佑我们的保护神,左右对称贴。糊窗纸,贴窗花。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内容多样丰富,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 、三羊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五蝠捧寿、犀牛望月、莲年有鱼、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当然这些都是购买的,母亲并不会。我记得还要照顾贴好春官送的农谚农时百宝图~‘’春耕图‘’。
”打阳称”,贴春联等,看着简单。可是待我做完,在大人配合下,也得要费时一两天。在这些做完后,过年的蔬菜也早已采回洗净,猪草牛草也是多得备够几日,过大年时,我们好欢喜轻松耍上几天。然后母亲就吩咐我去洗澡,理发。小孩都要洗浴、理发,精精神神,焕然一新。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大年初一,穿上新衣,以新面貌迎接新的一年。
记忆里的儿时春节,‘’小年‘’里祭祀灶王菩萨后的情景,依稀记得的,残存大慨只有这些。
那时,也许物质条件要差一些,可是总觉得那种年味很浓很浓。不只是说那顿年夜饭,还有许多丰富的年俗玩味,萦绕在脑海里。
——應緣荼仁,丁酉年腊月二十三日。配图源于网络。
‘’小年‘’思绪随味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