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风云录:城濮之战里到底有多少心机?
一将功成万骨枯,在帝王崛起的路上谁不是满手血腥。春秋作为史上第一个混乱时代,上演的故事那个能是简单的。天真是一种美好的品质,天堂也只是一种向往,永远不可得,身在人世间只能在地狱挣扎。人在世上要遇见多少恩怨情仇,怎么都是痛苦?今天,心有感触,为大家述说一番春秋名义那个最好听的一次战争(城濮之战)到底是怎么样,也来掀开他令人纠结的真面目。
城濮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32年,这是春秋面临的一次史无前例的战争,是两个最为强大的王国晋楚发起的,与之而来的是各大诸侯的跟随。他们为的是什么?只不过是中原霸主的地位。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天下在诸侯眼里宝贵又不重要,他们打来打去换来的只不过是中原大地被蹂躏,下层人民的灾难。
楚国在春秋一直是一个强国,他们自称蛮夷,在西周的时候就一直在谋划中原之主的地位。终于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楚成王的时候,楚国实力达到一定的程度,于是又准备向中原进军。而这时候中原是个什么情况呢?在齐桓公死后,齐国丧失霸主地位,自顾不暇,没人有威望扛起霸主的大旗,所以战争特别频繁,经常打来打去,各诸侯国的实力因此日渐消退。而这时候,北方的戎狄势力也入侵进来,就是这种危机关头,晋文公站了出来。
晋文公是千古雄主,他谋虑周全,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早年的流亡生活为晋文公累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也让他深埋下必须富强的念头。当年跟随他流亡的都是人才,具备高超的道德修养、军事素质和谋略智慧,而且恪尽职守。所以自晋文公继位以来,对内内政有序,经济发展迅速,军队实力强大,对外打着尊崇王室的旗号,和各诸侯国关系友善。就是这样的条件让晋国成了救世主一般的存在,打造了一个传奇。
好了,还是来说具体过程吧。楚国正是大展雄风的时候,一路攻城掠寨,但是打到宋这个小国家的时候,出了点小差池。因为当年宋国国君子晋文公流亡的时候接济过他,所以有一份恩情的存在,宋国国君就向晋国发起了帮忙的请求,不管是道义还是自身利益来看,晋国都得答应。而晋国一答应就搞了楚国的小弟,玩了一出围魏救赵的把戏。这种情况下,考虑到自己手下诸侯的心思,再加上晋国本来就强大,楚成王也就不打算打了。
好戏来了,楚王自己都没打算再打了,而一个小弟子玉却不乐意了,晋国很牛逼?我这都要成功了,你说不打就不打?那我岂不是很没面子。于是也就没有理会楚成王自己就带着部队准备和晋国开干。不打不要紧,一打就出事了。晋文公直接带兵后退三舍。我去,你这是干什么?子玉本来就是一个暴脾气,在他看来,这不是瞧不起自己吗?哪有你这样打仗的。也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带着自己的小弟就上了。硬碰硬谁怕谁?楚国子弟从来不怂。结果...额,也很显然易见,楚国输了。自己约的战斗含泪也要接受,子玉感觉没脸见人了,就自杀了,估计后来的楚霸王都是学的他。哎,没脸见乡亲父老。
城濮之战结束了,晋国通过这次战争收揽了人心,也成就了晋文公中原霸主的地位。说到这或许有的人会问说好的心机呢.、纠结呢?别急别急,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子玉会不听楚成王的命令?为什么楚王会派一个不理智的人打仗?又是什么原因晋文公要退避三舍?
子玉是楚国大家族出身,还是楚国的令伊,他想通过这次战争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获得更多的利益。而他又是一个骄傲的人,所以对于子玉来说,马上到手的胜利是你说放就放的吗?再来看为什么楚王会派这么一个可能不听自己话的人,还百般去刺激。因为当时楚国大家族势力已经能威胁到王国政权的统治,尾大不掉了,所以楚成王是故意在让他送死,这是和晋文公默契下的一盘棋。晋文公知道楚成王的意思,甚至这可能还是和成王商量的结果,别忘记当年晋文公曾被楚王的招待过,所以退避三舍是一种阳谋。既实现了当初的承诺,又造成以逸待劳的局面,达到示敌以弱的效果。
好了以上就是城濮之战的各种心机。不知道各位是否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