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自比周公辅成王的明朝宦官王振
作者:史遇春
宦官王振得势的时候,非常骄横。
当时,大明王朝的公卿们,都会前往王振的门前,俯首下拜。
当时,就连高高在上的天子,在称呼王振时,都要尊其为“先生”。
这样看来,王振的恶、王振的不被正面看待,主要还是他的骄横。至于说王振因为宦官的身份而被贬斥,那还算是次要的因素。
王振的恶,在于玩弄权力。
王振的恶,在于他为大明王朝后来的宦官专擅做了榜样。
三殿刚建成的时候,朝廷为表示庆贺,大宴百官。
关于三殿,《明史·卷三百四·列传第一百九十二》中有:
“正统时,重建三殿,治杨村河,并有功。”
可见,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公元1436年~公元1449年)时期,确有修建三殿之事。
朝廷赐宴百官,按照以往的惯例,宦官即使非常被皇帝恩宠,他们也是不能参加外廷筵宴的。
皇帝赐宴百官时,始终放心不下王振。于是,皇帝派人,前去看望“王先生”。
使者见到王振的时候,他正勃然大怒。
见到皇帝派来的使者之后,王振怒气冲冲地说道:
“我之与皇帝,可比之周公辅佐成王!难道百官赐宴,独独就不能有我的一席之地吗?”
使者回去之后,把王振的原话禀告皇帝。皇帝因为王振的话,皱起了眉头,甚至还有些局促不安。
于是,皇帝命令大开东华门的中门,请王振从中门入内。
王振问传旨的人,为什么要从东华门入内,使者回答说:
“这是圣上的旨意,请您从东华门入内。”
这么高的礼遇,王振自己都有点不可思议,口中说道:
“难道这样也可以吗?”
等到王振到达东华门外的时候,远远就看见中门大开,百官都在门前下拜等候。
这么大的场面,王振无法不愉悦!
王振所表现出来的宦官的专擅,并非偶然,其来有自。
最初,明太祖(朱元璋)开国之后,严禁宦官参与政事。明太祖洪武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的宦官,主要的职责,不过就是看守宫中的门户、传达口信、洒水扫地、差遣使唤而已。这一时期,宦官都是默默无闻,没有名声的。
明成祖(朱棣)永乐(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中,皇帝对宦官已有所重视。这大约和朱棣夺取皇权的经历有关。这一时期,马云、孟骥等宦官,在朝廷内外,已经多少有些名气了。但是,他们还不至于明目张胆地参与到政事当中来。
不过,从《明史》记载中,可以看出,马云已很有些地位了。
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棣驾崩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朱棣死在半道,在其后事的处理中,马云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明史·卷七·本纪第七·成祖三》载:
“辛卯,崩,年六十有五。太监马云密与大学士杨荣、金幼孜谋,以六军在外,秘不发丧,熔锡为椑以敛,载以龙举,所至朝夕上膳如常仪。”
宦官孟骥,其人不详。
明成祖永乐时期,虽然对宦官有所委任和寄托。但是,宦官一旦犯事,都会处于极刑。
这一时期,对待宦官,还是极其严厉的。
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公元1426年~公元1435年)朝,宦官王瑾、刘永成等人,因为受到皇帝的宠信,他们已经开始参与到政事当中来了。王瑾、刘永成(资料欠缺,从仅有资料判断,他们主要参与军事)等人的参与政事,还是比较轻微的、程度较浅的,远远没有达到专掌政柄、制定政令的地步。
《明史•卷三百十四•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中,范弘传下有王瑾传。
王瑾,初名陈芜。明宣宗还是皇太孙的时候,王瑾朝夕在其左右供职。等到明宣宗即位以后,赐其姓名为王瑾。王瑾曾跟随明宣宗征讨汉王朱高煦。回来之后,王瑾就参与处理四方的兵事,曾被赏赉,累积巨万。他多次被赐予银记(银质印章),文“忠肝义胆”、“金貂贵客”、“忠诚自励”、“心迹双清。”等。他还曾被赐予两名宫人(宫女),并给他的养子王椿赐予官职。
明宣宗时,虽然宦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政事,但是,当时对宦官的管制,还是严厉的。
这一时期,宦官袁琦命令阮巨队等偷偷出外采办物事。事情被发觉之后,袁琦被磔死(酷刑),阮巨队等全部处斩。
这一时期,宦官裴可烈等所为不法,立即被诛杀。
就因为这样,所以,此时的宦官还不敢放肆。
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公元1436年~公元1449年)即位时,年仅九岁。
王振狡黠,能得皇帝的欢心。于是,他便被破格提拔,执掌司礼监。
王振用事之后,他诱导皇帝,要用重典酷刑统驭官员,说是可以防止大臣对皇帝的欺瞒蒙蔽。于是,大臣被治罪下大狱的络绎不绝。这样,王振得以进行权力交易。
最初,太皇太后贤德,政事还是由内阁处理的。此时的阁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都是几朝元老。王振因为忌惮,所以,他还不敢逞势。
正统七年(公元1442年),太皇太后崩逝;此前,杨荣已先辞世;杨士奇因其子杨稷论死,不出;杨溥年老多病;新进阁臣马愉、曹鼐权势比较轻;这样,王振便飞扬跋扈、无法无天了。
于是,从王振开始,大明王朝的制度和规矩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此以后,天子身居在深宫大内,不再与外廷群臣相接、不再议政。
从此以后,宦官的势焰熏蒸。朝廷的公卿都要到宦官的门前下拜,向掌握权力的宦官低头。
从此以后,就连天子,也要称宦官为“先生”。
从此以后,宦官参加外廷的筵宴,还要从中门出入。
真真可叹啊!
《明史·卷三百十四·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有王振传,可参看。
本文框架,依照明人王鏊《王文恪公笔记》中《王振》一节。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