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小说与翻译之弊

2019-04-08  本文已影响0人  断翼孤鸿

浅谈中西小说与翻译之弊

西方小说以细节胜,中国小说以故事胜,这似乎是中西小说最大的区别。不知何故,我总觉得逻辑混乱,脉络不清是西方文学的一个通病,它细节描写得很细致,但内容布局上明显是颠来倒去,不知所云,根本没法连贯的看出前因后果。西方小说不像中国小说那样具有完整清晰的故事性,看西方小说,总有种精神分裂的感觉。中国的小说,他讲一个故事或许不会太在意细节的描写,他只需要讲清楚这个故事,并且能够扣人心弦引人入胜就行,而且你会觉得中国小说会让你产生无限遐想,因为它的情节描写不像西方小说那样事无巨细,这样就会给你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最近我看了一部名为《霍乱时期的爱情》的小说,说实话,我刚开始看时是觉得很枯燥无味的,甚至想弃书。它讲什么,我并未看懂,最让我头疼是,里面的人物关系一直搞不清,谁谁谁的事情我没法分别,我一直往下看,直接懒得管他讲的是哪个人物的故事。搞不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是人名难记,当然了,记不住外国人名字是我一直以来的短板,我历来对西方人名有脸盲症,比如我只知道俄国有很多作家都叫“司机”,柴可耶夫斯基、陀斯妥耶夫斯基、布罗茨基、马雅可夫斯基、高尔基,除了高尔基,我一概分不清谁谁谁。

西方小说不像中国小说那样能够引人入胜,我看中国小说,会有恨不得一口气看完的欲望,有时甚至废寝忘食,挑灯夜战,而我看这部小说,总觉得看了后面忘了前面,唯一值得称道的,大概也只有它的细节描写的很细致了。中国小说之所以能够让人有阅读的欲望,那是因为他的故事很清晰,一环扣一环,紧紧抓住读者的心,读者看了,会爱不释手,想知道接下来故事将会如何发展,后面会发生什么,这都是中国小说的高明之处,作者是经过艺术化处理的,可以说是用心良苦。

当然了,外国小说难以卒读的原因,或许不是外国小说不好,而是除了他们的表述方式与中国不同外,最关键的一点还是受翻译者水平的影响,一个国文功底很差的人,就算外文再好,也是翻译不出好作品的。说到这一点,我特别想插一下题外话,那就是很多人以为外国诗不押韵,所以他们随便写几句驴唇不对马嘴的废话加以分行排列就美其名曰说是诗,其实不然,外国诗也是押韵的,只是翻译过来不押韵而已,这个现象我另有文章阐述,这里就不再缀述了。我这样说的原因主要是想说明外国文学翻译过来后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原著,而是半原著了,一千过译者就会有一千个版本,如果一部外国作品,辗转几个翻译之后,一定会面目全非,所以选择好的翻译家很重要。

翻译之弊,不言而喻,我以前写过一篇《翻译论》,对翻译有过专门论述。其文略曰:

当今翻译之敝也甚矣!译西书者伤于涩,译古文者伤于离。涩则味同嚼蜡,而难以卒读;离则偏离原意,而不堪玩咏。盖不深于国文,而致此之敝也!

嗟夫!自五四废文言,而国文衰,非操口语,即为西文,译著恶能不涩耶?译外国之著,必深茹于国文,复邃通于外语,所译方可畅顺易读也,而今所译之西著,尤以西哲之作,其涩然难读,乃甚于上古之文,何至于斯!当今白话文,亦受译著之引,而趋欧化,学术论文千篇一律,冗长多赘,概念术语曼衍,而乏理境。呜呼!文风之坏,至于此极,谁之罪耶?昔者斥文言为死文学,吾以语言之死,未有如今白话者也!袭翻译之陋,毁吾国文,乃及白话,欲挽逆流,其在兹乎!

昔者,佛法东来,译佛经者皆深于文之儒者,以文言译之,而多经典,其文之美,理之深,为学者所涵咏,夫岂今之译者所及?清末,严复、林纾俱以文豪译西著,而译以文言,亦通行一时,为读者叹赏,后以西著术语甚多,文言有所不济,而代以白话,文言因兹废焉。虽易明晓,而积久成弊,不惜屈吾汉语以就西文,而译著难读,至于百年之后,恐佶屈骜牙矣!

若夫译古文,而古文不可译者也。所谓译者,以此国之文译彼国之文,非以今之语译古之文也。古者,文白并行,各有攸途,文以书,白以言,书则有饰,以传后世;言则无修,以对时人。士操文言以载道,民为白话以相娱,未有以白话译文言者也。

以白话译文言者,盖因五四文言之废,虑读者不解,而使学者译以白话。呜呼!读者不解,因无文言之境也,日习白话,不熟文言。若多树文言之境,教于童蒙之始,自解文言,而恶用翻译为?译者徒费,而亦坏原文之意也。文言,不可译者也,译以白话,意味大减,如以唾余饲人也。故古之学者于经典惟以注疏,未闻翻译,翻译古文,近代之陋也!

2017年3月24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