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的心理治疗化现象
《刺猬的爱情》的作者德博拉‧安娜‧卢普尼兹博士是一位很富经验和专业能力的心理治疗师,有很多都是值得学习和借镜的地方。近年在内地进行评估和督导,不难发现"社会工作的心理治疗化"的取向,不少项目和社工都强调社工的专业性在于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成功辅导案主,必须运用辅导理论和辅导技巧。
换言之,不懂写和说某种辅导理论及应用于个案辅导中,就不能称得专业。这造成了不少辅导理论与辅导模式的培训与认证如雨后春笋,提供初级、中级、高级、实习等课程陆续开办,引得不少社工竞相学习,付出时间、金钱和精神,为求彰显社工的专业性,也希望能提昇社工的认可度。从学习态度来说,其精神是可嘉的,但在所接触和评估的过程中,社工花费的精神、时间和金钱与成效并没有太大的正相关连系。
从《刺猬的爱情》的故事,德博拉博士跟进一个案需时一年多至三年不等,细水长流的案主建立辅导关系,更好地处理移情作用,遇到抗拒时需要重新开始,遇到瓶颈时需要另闢途径,有时案主会中途而弃,她都耐心地等待案主愿意进行改变。需时这么长的时间的辅导,这与治疗师相信当案主有动机去改变时,治疗才能有可能成功,治疗师不能强逼一个人去改变。这也与国外的治疗师以私人执业的形式来进行有很大程度上的关连,案主是付费见治疗师的,改变的动机与动力由案主自我选择来改变,治疗师会作出引导,若时机不成熟,那只能再多数次的面谈了。
然而社工能否以这样的时间来跟进一个个案呢?一方面基于购买方的成本效益考虑,期望社工能够"多、快、好、省"地进行服务,不期望社工一年里只跟进数个个案,以现时大部份社工在专业经验与能力,很难作出长时间的跟进,即使能作出跟进也并不一定能够成功辅导案主增能解难。此外,案主能否愿意长时间投入参与辅导,这也是一个疑问。社会工作的心理治疗化的一个现象出现了不少只开案、难跟进;愿面谈,期望高;甚或因跟进不了而形成"僵尸"个案的情况,最终打击了社工的自信心,也影响了社工在社会中的形象,那就是社工做社区活动很给力,做个案辅导的成效却不显着的情况。
社会工作的心理治疗化取向也模糊了社会工作原来的定位。社会工作是以人在情境中的系统观来看待案主面对着的困难与问题,在分析问题时,不将问题责咎于个人,而是从不同系统的视角来探讨当事人是受到不同的系统(如家庭、朋辈、社区、文化等)的影响。协助案主解决问题时,不仅促使案主增能,更重要的是调动各方的正式与非正式资源来促进当事人的福祉受到照顾、成长与改变。调动社会资源、建构友好的环境与政策、倡导社会融入和接纳是社工的重要和核心使命,并非仅是为案主个人增能和解难,而是"以小见大",从个人的情况而进一步发掘有没有群体层面的共性,若发现有此情况,社会工作会以系统思维来关注及进行改变。
社会工作可以学习和参考心理治疗的理论和工作技巧,融入本身的知识体系,转化应用。并持守社会工作的价值与信念,促进服务对象的参与,并调动社会资源和建构友好环境,而不是将社会工作走向心理治疗化,使到社会工作未能突显其本身的专业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