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6.24
齐桓公杀公子纠,管仲没有殉主自杀,相反去辅佐齐桓公。子路和子贡都对管仲的这种行为向孔子提出了质疑。子路说:“未仁乎?”这人没仁德吗?子贡说:“管仲非仁者与?”这人是仁者吗?
孔子却从管仲有匡扶天下的才能看待这个问题。管仲因地制宜提出“盐铁论”,不费一兵一卒便帮助齐桓公成为霸主,“一匡天下,”创造了和平。“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盟会,不用武力,这就是管仲的力量。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
孔子接着回,“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如果没有管仲,我们早就被远方的夷狄或一些野蛮民族统治了。难道非得要他像普通男女那样守着小节小信,在山沟中上吊自杀而没有人知道吗?
大是大非面前,子路子贡纠结于小节小信。孔子眼里,管仲仁在格局,一在于让天下苍生免于战火的涂炭。提现了对民生的关怀。二在于他是忠于国家和黎民百姓,而不是愚忠于某一个主子。这与后世儒生们所标榜的“忠臣不事二主”式的愚忠相较,真是莫大的讽刺。如孔子泉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慨。
另一方面,孔子对管仲的生活作风不满,批评其:“管仲之器小哉!”一“不俭,”管仲有三个太太三处府第,家中管事的人都不兼任。二“不知礼,”国君在门口设置屏风,管仲也在门口设置屏风;国君宴请时设置放空酒杯的桌几,管仲也在家里设这个桌几。
这器量在著名的管鲍之交里体现的也很明显。他俩一起做生意,管仲穷没钱,本钱都是鲍叔牙出的。赚了钱以后,管仲拿的比鲍叔牙多。鲍叔牙无所谓,说管仲要养老母。他俩一起去打仗,管仲躲在最后面。鲍叔牙无所谓,说管仲要养老母。管仲因之感慨: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后来管仲差点把还没接位的齐桓公小白给射死,是鲍叔牙跟齐桓公力陈推荐,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拜管仲为国相。管仲得功名后未做到富而好礼,管仲之后,江河日下,齐国迅速衰落。
齐国霸业合三人之力,齐桓公之雄才雅量、鲍叔牙之完美情怀、管仲之器小实用,一个敢用,一个敢荐,一个敢干。但人性的吊诡在于,齐桓公因其“雅量”被活活饿死,鲍叔牙因“完美”抑郁而终,管仲“器小”晚年病亡。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成也管仲败也管仲,成是管仲败是管仲。有明之张居正,不已如是。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对此有很形象的讲解,中国乡土差序格局下道德出发点的“仁”是以自我为中心,由己推出去的,是一切由己而来的私人关系的要素,可以视与己的关系程度的不同而加以伸缩。以私人道德办公事,成其名败也其名,也不足为怪了,至少不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