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萌宠散文

读唐诗(王昌龄的诗)

2021-10-08  本文已影响0人  小小佘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是终身难忘。山三从小到老的审美情趣或浪漫情怀,基本的文学素养,尤其诗歌的熏陶都源于唐诗。从今天起,从王昌龄的诗作开始,一一道来。

王昌龄在诗坛群星闪耀的唐代不算最亮的那一颗,毕竟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等一众大腕在那儿立着;但山三童年读《唐诗三百首》,几十年后,对边塞诗,对王昌龄的诗却格外记忆犹新。“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镇守边关,无论秦朝汉朝,乃至唐朝,明月笼罩下的边关依然未变,出征的将士依然“有去无还”,若是有飞将军李广等猛将在,匈奴的马哪能渡过阴山呢?“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镇守戌边,保家卫国,牺牲在所难免,悲伤也同样在所难免。若是没有战争,和平共处,睦邻友好则多好!但有人便有江湖,便有欲壑难填,“兴风作浪”更是绵延不绝。

边塞诗,除了异域风情,大漠戈壁,粗犷豪放外,也有思念亲人,柔肠百转。常年累月出征边塞,生死无常,哪能不思念亲人呢?若是天天在一起,或许不觉得亲人亲情之宝贵,牙齿碰舌子,亦有可能心烦;但在边关不一样,千里迢迢,相隔千山万水,遥望东边,便会念兹在兹,亲人还好吗?“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我心未变,我心依旧,请放心吧!“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呢!

天天经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即便是铁石心肠也会热泪盈眶。但守边将士保家卫国的坚强意志不容怀疑,即便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但仍然斗志昂扬,壮志凌云,不打败入侵之敌绝不罢休!镇守边关之辛苦,之冷月,之残酷,未经历过的人是无法想象的,其爱国情怀之似火,之顽强,之凛然,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古今中外,他们都是最可爱的人,最值得尊敬的人。

王昌龄是诗人,对战死之人是悲悯的,无论己方还是对方的将士,他们都是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呀!对无端开战亦有自己的看法,他是祈祷和平,反对战争的。“饮马渡秋水 ,水寒风似刀……黄尘足今古 ,白骨乱蓬蒿。”惨烈的战争场面能不让诗人心如刀割吗!所以对一切侵略者都必须鞭挞,讨伐,以反人类罪实施惩罚。越战,韩战,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美军罪行累累,罄竹难书,滔天大罪天理难容!

王昌龄除了边塞诗外,亦有些“风花雪月”的男欢女爱和送别的情诗。如这首“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便是。诗人是含蓄的,就像爱情亦是含蓄的一样。非含蓄不足以表达那种“欲说还休”的情感,非蕴藉不足以表达爱情之美妙,之娇羞,之复杂,之想说怕说,想见怕见的矛盾心理。诗之高下,一是千人读有千人理解,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一是含蓄,含而不露,最忌直白与浅显。朦胧诗之所以叫人又爱又恨,就像王昌龄这首诗,是因为读懂一首诗不容易,“不容易”才有趣,才有诗意,才能激发人的斗志来:非读懂不可。就像追求一个人,千辛万苦之后才会珍惜,才有辛勤劳动获得果实之后的快感;若是尚未开始追便到手了,有什么趣味呢?

王昌龄的送别诗亦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送别诗千千万,如何在这多如牛毛的送别诗中树立自己的特色,意境卓而不凡,立意新颖别致呢?若是平庸,不脱窠臼,不如不写。且看他如何写,“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两地或许相隔不远,流水相通,何曾不是两心相通呢?只要觉得“青山一道同云雨”就不会有离别的悲伤,就会很洒脱,很乐观,“千里共婵娟”,“何曾是两乡”呢?青山作证,明月作证,我们兄弟手足情深,远不是万水千山能阻隔的哦!当然,说不悲伤,其实是悲伤的,在交通与通讯异常不发达的古代,一别可能就是永别,就是阴阳相隔,能不悲伤吗?!此时无声胜有声,道是无情却有情呀!自古送别都是悲伤的,但却都是反其意而行之,或者很隐晦地道出来,“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等等,手法都差不多。2020年,日本送我国的抗疫物资上写有这首诗,曾引起热议,山三也觉得“教起徒弟打师傅”,国人对这首诗或许陌生,至少不知道作者是谁,日本人却信手捏来,不得不佩服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