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说你真的爱孩子,谁信呢?
2017-04-14 本文已影响0人
清风淡雅11
前几日在微信上看到的一个小视频。只有短短一分多钟时间,场景是:一个中年父亲扑倒在从楼上跳下的十几岁儿子身上,绝望无助、撕心裂肺的哭嚎着......
那是怎样一种无奈,相信许多为人父母都能感同身受。多数人会问,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但是,难道真的是孩子的错吗?
我们都知道,青春期的孩子们大多是零零后。他们基本是“非常6+1”的独生子女,父母大多是70后,出生于中国改革开放已有显著成效后。
零零后都是可爱的孩子,他们聪明、有一技之长、嫉妒心强、物质富足,快乐匮乏,忍耐力差,吃不了苦,对网络十分依赖,有强烈的反叛意识,行为过激,现在亟须前辈们正确地呵护和引导。
而70后的家长又是怎样一群人?70后出生在一个讲理想的年代,却不得不生活在一个重现实的年代,始终敌不过物质的诱惑。身心奔忙,体力透支,他们在生活中承受着不同的压力,生活让他们体会到更多的困惑、焦虑,那是因为社会有了太大的变化。
当70后的家长遇上零零后的小朋友是怎样的场景呢?在很多家庭中,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把真正的感觉告诉父母,认为跟父母说是没有用和不安全的,通常只会换来忽视、嘲笑或指责等负面结果,这种情形发展下去,使父母失去了许多原本可以帮助子女成长的机会。
家长们看了许多的心灵鸡汤,诸如:接纳孩子心声、表达积极倾听、给予适当鼓励等等。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又有多少呢?在现实社会中,大多数家长停留在浅尝辄止的阶段,似懂非懂的和孩子交流。在遇到家长认为的实质问题上,又会原形毕露。比如:孩子沉迷游戏、早恋厌学等,就会触动一些家长的红线,在某个关键的节点上一触即发,勃然大怒、甚至歇斯底里。
有的家长认为,我生你养你,可以为你付出生命,换来的却是孩子的无情冷漠、玩世不恭,必然极力管束孩子。当孩子出现自杀行为时,又痛心疾首、无所适从。
扪心自问,你是真的爱孩子吗?还是爱自己更多呢?
孩子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呢?因为父母对自己孩子的希望、要求有增无减。特别是加压给子女歉疚感、自责感、负罪感,对于本来就是60分水准的孩子,一定要他们达到100分,这样的无情,使得孩子过早地在无法履行父母希望的现实中失落自我,最后惟有以毁灭个人而作为逃脱。
这是悲剧,是警钟,还是醒思,作父母的,我们是否该好好地思考一下呢?
教育家巴哈特说:"一个父母胜过一百个校长。”怎样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孩子?这是一个备受家长关注的问题。
作为父母,要教育孩子、改变孩子的行为习惯,就要从改变自己开始。乱教育不如不教育,觉察自己、了解自己,为自己减压,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真正的爱和温暖,这一点,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