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学生当人看
看到这个题目,很多人会觉得诧异。尤其是我们的老师们,可能会反问一句,谁不把学生当人看了?如果我把这个题目改成:要把学生当“人”看,或许读者就会更明白我的意思了。我们当下的教育,为了学生得到全面、更好的发展,各个学科都研究了学生的发展特点,并且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教育。教师知道学生发展的独特性、不均衡性等特点,但是,教师在注意这些特点的时候,却把学生作为一个人所具有的根本特性给忘记了,即:学生在成为一个学生之前,他是一个“人”,一个完整的人,教育应该以全景式的角度来看待学生,把学生当“学生”看,更重要的是把学生当“人”看。换言之,“学生”只是一个人在某一个年龄段的社会属性,而“人”才是他的根本属性。把学生当人看,本质上是尊重学生作为人的独立的人格。
问一问我们的老师,你了解你的学生吗?我们的老师会回答,我怎么可能不了解我的学生呢?我太清楚他们了,某某怎么样,某某怎么样,如数家珍。而今天我要说的不是哪一个人,而是一类人,谈的不是学生的个性,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共性。
一、学生是成长中的人
1.正在成长,是学生的特点
著名的哲学家尼采认为,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用在学生身上,就可以这样说,学生是尚未定型的人,学生还在变化,换句话说,“正在成长”,是学生的本质。学生既然是成长中的人,那就一定有不完善的地方,一定有不成熟的地方,一定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就应该认识到教育的伟大之处,那就是使这些不完善不成熟的人,变得相对完善和成熟,让学生从不能变得可能。
2.怎样理解正在成长?
首先,“正在成长中的人”,要求我们正视学生的缺点,要认识到,学生有缺点是正常的,没有任何缺点的学生是不存在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学生因为有缺点,才让我们的教育有了落脚点。没有了缺点,一个完美的人,还需要老师去教吗?认识到学生都有缺点,我们才能对学生有包容的心。实际上,我们哪一位老师不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我们的学生时代又有谁是完美无瑕的。我们也是从调皮捣蛋的时代走过来的,所以,当我们的学生调皮了、叛逆了、早恋了、打架了,我们不应该视之为“洪水猛兽”,因为这是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会正常经历的。遇到了学生的这些问题,我们的教育才能凸显出意义,否则,天下无事,每天只需要按部就班讲课,我们干脆办一个电视大学,每天播放教学录像就可以了,还要这么多老师干什么?
其次,“正在成长中的人”的学生观,要求我们把每一位学生看成天使。每位学生都是落到人间的天使,他们都在寻找为自己缝补翅膀的人。而能为他们缝补翅膀的人,就是我们,我们老师,我们的班主任。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将心比心,对学生多一分包容,不去嘲笑他们的青涩,不去嘲笑他们的无知,用一种鼓励、一种耐心、一种真诚,一种对教育独有的虔诚去影响他们、引导他们。我想,只要我们真心付出,假以时日,他们一定会缝补好自己的翅膀,再次展翅高飞。
再次,“正在成长中的人”的学生观,要求我们遵循“教不严,师之惰”古训,既然学生正在成长,就意味着他们不成熟、不完善,就需要我们的老师不能听之任之,不能任由他们胡作非为,要严格要求,在他们人生最重要的阶段,让他们少走弯路,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自身的问题,从而更好地成长。
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
1.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
西方哲学家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同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每一个学生的先天条件不同,后天条件也不同。正如我以前所说,人人生而平等,其实只是一句冠冕堂皇的空话,人与人之间,其实生而就不平等了,哪里又有什么绝对的平等。
人为什么是独特的?一个人作为一个自然人,生理结构或许大体相似,但是不会完全相同,正如爱因斯坦的大脑就要比一般人的大一些一样。而作为一个社会人,一个人所处的时代、国家、民族的不同,他的家庭出身,父母的职业,从小所受的教育等各个方面都会造成不同的差异。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九种以上的智力,这些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而这些不同的组合,让学生有了不同的特色。
2.尊重独特,因材施教
诗人纪伯伦说:“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学生是独特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属于自己的,不属于父母,也不属于老师,我们可以去引导和影响他们,但是绝对不应该去控制和左右他们。
首先,我们应该尊重独特。每个学生都是大自然的杰作,每个人都有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理由。正如黑格尔说的那样:“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既然他是存在的,那么就是合理的。我们不能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百样人,更不能用同样的知识去教会所有的人,因为有的人,或许根本就不适合学这种或那种知识。有的学生形象思维好,有的学生逻辑思维好,如果我们拒绝认识这种差异,那就是教育的悲剧。
其次,我们应该因材施教。孔夫子是因材施教的首倡者。他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朱熹在他的《论语集注》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人弃也”。反顾我们当下的教育,又有多少做到了因材施教,统一的要求,统一的模式,统一的作业,统一的考试,同一的标准,美其名曰:公平。细想来,真正公平吗?教大象去爬树,教猴子去游泳,让鲸鱼学长跑,会公平吗?
三、学生都是可教的。
如果我写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句话,肯定会引来骂声一片,这句话有没有道理,暂且不争论,几天前,我写过一句话:“我坚信这世界上还有善良与美好,教育也是如此。”同样,我也坚信,“人之初,性本善”,我相信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善良。我也相信,再顽劣的孩子,内心里也有向善的一分自留地。
我们平时经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既然本性难移,那么“性本善”的本性,就应该很难改变。然而为什么有些人最终变成了坏人呢,我想这与后天的很多因素是分不开的。
简单地说,一个人后天的教育、后天的环境、后天的评价会对一个人发展造成巨大的影响。陶行知曾经说:“教育就是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教人不变或不教人变不是教育。”我们现在的教育,是出了问题的教育,所以我们的问题孩子也就越来越多了。当然,我在这里说的教育是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在内的广义教育。
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了我们择邻而处的重要性,也告诉了我们环境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荀子在《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第一任老师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变化。
标准,就像一把尺子,这把尺子的刻度如果准确,一切自然准确,可怕的是如果这把尺子本身的刻度就不准,那么量出来的东西也必定是错的。我们给学生讲标准,会讲到各路的精英,把他们归为上等,而把扫大街的、出大力的归为下等。其实我们都应该清楚,精英毕竟是这个社会的少数人,那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事业的人,才是这个社会的绝大多数。既然如此,我们到底应该用一种什么标准去评价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可以深思的问题了。
学生,是可以教好的,那么我们如何去教呢?
1.教育学生,应该从尊重学生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让儿童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美国杰出思想家艾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而我们中国的一句老话说的更为直白:“打人不打脸。”从名人名言到民间俗语,说的无不是尊严对于人的重要性。同样,尊严对于学生是最重要的。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故事或话语,某某学生因为某位老师的一句话,从此改变了学习态度,有的掉头向上,有的则急转直下,为什么会出现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原因往往就一个:教师的话是否维护了学生的尊严。
我实在难以想象,我们的学生来到学校,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这样的教育难道值得推崇吗?这样的教育难道不可悲吗?当我们的教育,让我们的学生没有了任何自尊,我们的教育,还有意义吗?
2.了解学生,是可教的基础。
我们去医院看病,医生总要通过望闻问切来了解病人的病情,进而才能对症下药。我们的学校教育本来也应该如此,学生来到学校,我们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像医生那样,找准每个学生的“病灶”,进而找到“医疗方案”,拿出措施,开出“药方”,我们的教育才有针对性。试想,如果一位所谓的“神医”,用同样的药,医治不同的病,这种药往往被称为“万灵丹”,这种医生,你敢相信吗?而我们多少老师,用的不都是万灵丹么?妄想用一种办法,去教好所有的人,最终的结果,必定是失败的。同样是发烧,可能大多数人是感冒,吃了感冒药好了,但可能有小部分人不是感冒,吃再多的感冒药,也是无效的。
医生只有了解病情,检查到位,做到心中有数,拥有必须和必要的医学知识,才有资格做医生。同样,老师只有真正全面的了解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拥有必须和必要的教育知识,才有资格做老师,做班主任。
3.对症下药,是可教的关键。
了解学生,是教育的开始,要教好学生,还必须开对药方。
不管是苏霍姆林斯基还是陶行知,不管是魏书生还是李镇西,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是师德高尚,思想前瞻,教法先进,他们都能做到对症下药。在他们的教育下,有几个学生会教不好?与之相对的是我们当下的一少部分教师,师德一般,乃至低下;思想一般,乃至落后;教法一般,乃至陈旧。试问,这样的老师又怎能对症下药,治好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疑难杂症呢?
相信,只要我们把学生当人看,把学生当做一个发展中的人看,尊重学生的个性,了解学生的特点,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我们的教育必定能走出一个全新的局面。我们的教师,也必定会走上一条正确的专业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