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想法心理

《跃迁》(3)|高手如何构建知识体系?

2018-04-10  本文已影响85人  院长X大叔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文章的标题,《一年看了XX本,给你推荐……》。XX的数字都不会太少,基本都上了三位数。

这些人,平均每三天阅读一本书,全年无休。

也不是不可以做到,但显然这些人并没有真的在阅读,或者只是浏览个大概,只找一些结论性的东西。甚至,看看别人提炼的精华。对此,我也并没有觉得不妥,毕竟开卷有益,总比不读书要好吧。

古典却没有这么宽容,他直言不讳的说,这是傻X行为,读书不是读不读,而是效率问题。人与人的差距,也不是学不学的差距,而是认知效率的差距

那么要获得最大的认知效率,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找到知识的源头

我们最常见到的,一般都不会是一手知识。比如,公众号文章,尤其是充满个人经验、情绪化表达的文章,很多都是第四手信息了。比如,很多励志作者、人生导师从自己的经验出发,解读“一万小时理论”,把自己的方法硬套在上面。

再往前,是为了便于传播而简化的观点。有点像金句,好记,让人感觉有道理。比如,《异类》提出的一万小时理论。非常简单的表述,只要练习超过1万小时,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大师。这是三手信息

二手信息则是那些忠实转述一手信息的内容。比如,埃里克森基于自己与同事的研究,写成的《刻意练习》,就是二手信息。这就要准确的多,攻破了1万小时门槛的观点。

源头一般都是论文,权威刊物上的研究成果。刻意练习的内容,源自埃里克森与另外两名同事研究并发表的一篇论文《刻意练习在专业获得中的作用》。这才是一手信息

要与知识源头站到一起,就是要知道阅读哪些材料。古典提出的包括:论文,行业大牛,名校教科书,维基百科,第三方调查报告,讲底层逻辑的经典作品,行业领军人物的推荐书单。

提高认知效率的第二点,是使用功利读书法

所谓功利性读书,其实很好理解,就是从问题出发。你现在想迫切解决什么问题,你就读什么领域的书。

这种理论的假设是我们学习与成长,就是为了解决问题。那么从目标出发,当然是最有效率的方式。这一点毋庸置疑。

古典建议,可以根据认知目的不同,设定不同目标,分配不同资源。比如他的分类是,认知性阅读,需要系统性阅读,适合夜晚;知识型阅读,可以碎片化了解,适合上班路上;娱乐性阅读,用于换换脑子,调剂调剂。

第三点,是萃取知识晶体

知识晶体是古典创造的一个词,模仿的“晶体智力”。古典认为,知识晶体是学习中最重要的部分。晶体结构是稳定的,实际上就是架构。比如,星座就是一种知识晶体,天上的星星太多,于是就通过分区、建立联系的方式将它们划分,便于记忆。

我们有两种方式尝试构建晶体。初级的是列表式,比如“关于XXX的7个方法”。更高级一点的是通过隐喻表达,比如生涯彩虹图。

那么,做到了以上三点,就可以形成高手的知识体系了吗?

非也,还没有开始倍增呢。接下来,古典谈到了联机学习,这就像一个倍增技巧,让自己的知识翻倍增长。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概念,我举个例子。

有一个朋友,做营销的。他有次花钱买了一个很稀有的营销材料,然后他去社区询问,大家有没有好的营销资料,他有这个,可以用来交换。

于是,当一个人跟他交换后,他手上就有了两个资料。两个人交换,他就有了3个,然后,他又可以用新的资料交换更多的资料。这样慢慢的,市面上所有的营销资料都被他收入囊中了。

知识是一样的道理,把你所知的那部分分享出去,吸引更多的人反馈,建立多元化的社群,就不断有更多的新知识进来,跟你更多启发。

可以设计这样的社群,当别人被你分享的内容吸引而来之后,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爆社群的头脑风暴,不断推进认知的升级。

但这还只是较为低层次的联机,更加高级的联机是跟知识源头的联机。当你遇到某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可能倾向于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联机的思考方式则是,谁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想办法与这个人进行连接。

这里的核心其实是提问的能力。既然本来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能够正确的提问当然就是核心能力了。

如果在搜索殷勤上输入一个关键字,会出现一连串网页。所有这些网页,其实都是被你的这个问题所“创建”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体系,即古典所说的“问题树”。

彼得德鲁克和大前研一之所以高产,就是因为他们懂得用提问的方式,建构问题树,然后用IPO系统把知识变现。

构建的IPO只需要三步:第一步,有一个真实的,高价值,可以被解决的问题。第二步,围绕问题来学习知识。第三步,输出倒逼输入。

总结一下,高手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

1、用功利读书法,找知识源头,萃取知识晶体。

2、共享知识晶体,联机知识源头倍增知识。

3、围绕问题场景,用IPO整合知识晶体,并将其变现为价值。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