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耘心解之二:无所忌惮小人行
《中庸》原文-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耘心解读:
小人者,小孩儿也,小孩儿是什么状态呢?静则瘫痪,动则癫痫,身心不协,心智不全,喜怒无常,哀乐无序,情绪时刻变化,言行无规无距,撒泼打滚儿,随时随地,登鼻子上脸,无所惮忌,你对他亲近,则溺你怀里,发哆卖乖,你对他疏远,则即刻变脸,徒生怨隙。子曰:“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小孩子和女人,都是这样,你对他太好了,他就对你各种不客气,缠着你溺着你,一点不懂什么叫保持点距离,什么叫保持点尊重;你要是对他疏远了,马上就生怨恨心:你是不是不爱我了?你到底爱不爱我?你变心了?你好讨厌!
小孩儿这样,女人这样,还有类大男人也这样!他虽是个男人,却是个小孩儿心理:不成熟、不稳定、喜怒无常,心无定静,其意不诚,其心不正,不知守道修道,得势时,一切以自己喜好行事,常常不顾他人感受,专断跋扈,无所忌惮;失势时,见风使舵,巴结逢迎,投机钻营,无所不至。这是典型意义的“小人”,特指人品低劣之徒。其实还有与“君子”相对之“小人”,他没那不堪,人品多数还行,只是在守道修身方面还有欠缺,对自己的情绪管理还有不足,就是我们一般般的普通大众,没那么好,也没那么坏,离儒家要求的达到“中庸”境界的还有很大距离,这也是“小人”——未经大学之“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修学者,儒家希望“小人们”通过“修道”,通过“止、静、定、安、虑、得”而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成长成为“大人”、“君子”——遵循天命、修道受教、致中合之道的人。
这样的君子,当然就是中庸者,而无所忌惮的小人,当然是不会守道的,是随时反中庸的,他们的言行举止,一切都是以自己的喜怒哀乐为出发点的,他们的情绪不受约束,无所顾忌,此谓“不中”,他们的情绪发泄出来,鸡犬不宁,此谓“不和”,不中不和,对自己的心态、情绪无管理、无节制,必然会把整个系统搞得天昏地暗,乱七八糟。
因此说,君子之所以是君子,是因为他们时刻修道修身,不偏不倚;小人之所以是小人,是因为他们无所忌惮,无所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