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当年看《射雕》

2018-10-31  本文已影响26人  4b2beda060ba

黄日华翁美龄版的《射雕英雄传》上映时,我们家还没买电视机。正值暑假,这部剧每周六才播放两集,我和妹妹偶尔会跑到邻居小左家看电视。每次看《射雕》都觉得时间过得好快,都意犹未尽,有听评书“且听下回分解”般的期待。

暑假结束回到学校,《射雕》还没播完。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我们学校真是体恤学生。周六,学生处的老师会把电视机搬到教学楼过道里,方便我们这些外地学生“追剧”(当年还没有这个名词)。看《射雕》的同学太多,后排的学生只能踩着小方凳站着看完,那小小的大概只有14寸的黑白电视机里的影像大概看得并不真切,但“铁血丹心”的旋律却每每在胸中激荡。

什么是国恨家仇,什么是肝胆相照,什么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什么是仁义,什么是喜欢什么是爱,什么是师徒……现在回想起来,也许一代人很大程度上是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受到了教育,得到了启示。郭啸天之于杨铁心,江南七怪之于郭靖,梅超风之于杨过,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30多年过去,一个个人物在脑海中依然鲜活明亮,才发现金庸老先生描绘的江湖根植在了很多人的心里。

电视剧热播期间,不知哪位同学得到一本字印得很小的《射雕英雄传》。我在一个男同学手里抢到书,被允许晚自习后还回去,一个下午埋头在《射雕》里,看得不亦乐乎。以当时十五六岁的年纪,更多的是看热闹而已,想知道“后来怎么样了”:郭靖有没有跟黄蓉在一起,洪七公把“降龙十八掌”传给了谁,穆念慈嫁给杨过了没有,是谁害死了瑛姑的儿子,要是有黄蓉她妈的记忆力有多好,《九阴真经》过目不忘,考试还不是SO EASY……路遇不平欲一声吼,便恨自己不会铁砂掌降龙十八掌九阴白骨爪一阳指。

读过金庸的人,有谁不曾在武侠的江湖想象过自己的人生呢?喜欢洪七公,因为他比黄药师更有亲和力; 喜欢黄药师,因为他潇洒率性“爱谁谁”的性格,被柯大侠误解,被郭靖误会,以为是他杀死了六怪,不辩白不解释,真是傲气啊!那才是“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喜欢“靖哥哥”,他傻傻的憨憨的,却得到了爱情修成了大侠;喜欢精灵古怪的“蓉儿”,也为扮演黄蓉的翁美玲自杀而惋惜不已。

记得有个细节,桃花岛上一片狼藉,郭靖问垂死之人(忘了是他二师傅还是谁)是谁干的,那人已不能语,写下“一横一竖一横折”咽了气,一根筋的郭靖断定那人要写的是“东邪”的“東”,却没想到“西毒”的“西”前三笔的笔顺跟“東”一样,其实杀死他六个师傅嫁祸于黄药师的是西毒欧阳锋。

最后的佩服、佩服,佩服到五体投地的程度,还是会回到作者那里——金庸到底是有多深的文化功底,到底是有多么洞悉人性?才能想象出这样一个江湖。

直到很多年后才去思考:黄药师挑断徒弟的脚筋,把他们一个个逐出师门,赶出桃花岛,为什么没有一个人恨他?还争着献宝,期待重回师门?听说黄药师遇害,原本有隔阂的徒弟立刻同仇敌忾要一起给师父报仇……如今,还有这样的师门吗?

别说一个巴掌打不得,一个眼色都不敢给学生看的老师,比比皆是啊。

还想起一件事,有部影片,我已经忘了片名。男主角是个反派,劝弟弟多读点书,他说:“《白发魔女传》、《射雕英雄传》,多好的书啊!”引得观众席上笑声一片,我至今好奇,在大众心里,这些难道不是好书吗?

《射雕英雄传》是我看过的第一部金庸的小说,后来在18岁左右的年纪比较集中地读过他所有的作品,“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最喜欢的还是《射雕》。我后来读金庸都是在济南的大哥家里,他有一箱武侠小说,当年的每个周日我都热衷去位于八里桥的大哥家,除了能打打牙祭,所为就都是那些书了。

这些年里,很多次想重读金庸,我自己的书架上,只有一套《笑傲江湖》,至今尚未拆封。

忽然很想打个电话,问问已近70岁的大哥:那些金庸的书,还在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